黄冈产业“小而散、多而弱”如何破局——
换道“专业招商” 主攻五大产业
一个投资100亿元的磷化工项目,被黄冈市拒之门外。为何?
“不符合我们的产业规划。”黄冈市招商服务中心副主任王仲良说,两个多月来,被拒的还有10多家医药化工企业。
可惜吗?“短期来说可惜,长远来看不可惜。”王仲良笑着说。
8月31日,黄冈市召开专业招商动员大会,“全民招商”正式向“专业招商”切换。从全民招商的来者不拒,到专业招商的精挑细选,折射的是黄冈破釜沉舟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的决心。
招商引资走到新的十字路口
“千斤任务万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曾是黄冈招商引资工作的生动写照。
很长一段时间里,“全民招商”运动轰轰烈烈。黄冈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关奖惩政策措施,调动全市上下、社会各界,捕捉招商信息,挖掘招商潜力。全市上下、各行各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成“人人都是招商资源,个个都有招商职责”的浓厚氛围。
在“全民招商”指挥棒下,全市每年派出招商小分队100多个,每年外出招商人数达2000多人。
“只要能招来项目,无论投资大小、产业类别,来者不拒。”王仲良介绍,作为经济总量小和欠发达地区,全民招商在一定时期,推动了黄冈经济发展和经济总量提升。但随着时间推移,全民招商的弊端逐渐显现:多数项目之间无关联性,难以发挥集聚效应,招商质效不高。许多引进来的企业,原材料和销售两头在外,运营成本高,抗风险能力低,有的被迫撤资,留下一些烂摊子和后遗症。
多年的全民招商,形成黄冈现在“小而散、多而弱”的产业局面,“就像一锅东北乱炖。”王仲良形象地作比。
黄冈招商引资工作,走到新的十字路口。
一位招商干部的转型
“黄冈有什么主导产业?”“黄冈需要什么样的产业?”这是王仲良在招商工作中,常感尴尬的两个问题。
“说起来,黄冈好像什么产业都有,但什么产业都不突出。”王仲良说。
王仲良原本是黄冈职院的一名老师,机缘巧合,他成为招商局一名挂职干部,从此与招商工作结缘,一干就是8年。
“8年的招商工作,没有这两个多月的感受深。”王仲良说。两个多月间,他亲身经历了一名普通招商干部向专业招商人员的艰难转型。
“再难也要转,不转不行了。”王仲良深有感触地说,“完全靠补短板永远超越不了,扬优势才能领先。”
要实现黄冈“一区两城”(武汉城市圈重要功能区、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城市、中国中医药健康城)的战略目标,原有的全民招商模式,已不适应黄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黄冈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提出专业招商理念。
黄冈市招商服务中心围绕现代家居、智能家电、新材料等产业,成立9个产业招商分局,分局负责人由市招商服务中心副县级以上干部兼任,并从经济、规划等相关部门抽调30名年轻干部,充实到各个招商分局,每个分局配备5名专职招商干部。
作为医药化工产业分局负责人,两个月来,王仲良跑遍了西安、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北京、天津等医药化工企业集聚地。白天跑项目,晚上啃医药化工专业知识,渐渐摸到一些医药化工产业的门道。
全国各地走了一圈,他总算弄明白,黄冈医药化工产业最急需的,是医药中间体项目。
主攻五大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随着招商理念的转变,黄冈主攻主导产业的思路日渐清晰。
黄冈坐拥长江水道、京九铁路,公铁路网密集,交通区位条件得天独厚,但商贸物流也一直是黄冈的最大短板。
“首先要把商贸物流产业做起来,围绕这一目标,举全市之力,招引一到两家龙头物流企业。”王仲良说。
近年来,黄冈旅游综合收入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但没有形成旅游目的地。能否引进一个世界性主题公园作为支撑点,整合绿色生态、红色旅游资源,打造黄冈旅游目的地,是黄冈做强旅游产业的关键。
黄冈拥有中国最大的蕲艾生产基地及李时珍医药集团、人福药业等龙头企业,初步具备打造大健康产业城的基础。引进医药化工中间体项目,为医药龙头企业做好上下游配套,形成完整的医药化工产业链,是做大做强医药化工产业的当务之急。
黄冈农产品产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排得上名。地理标志总量91件,居全省市州第一。农业产业的崛起,需要头部企业强有力的牵引。
黄冈有400多家建筑企业,团风钢构在中部最大,窑炉占到全国市场的60%份额。立足自有基础,通过招商引资强链补链,进一步做大做强建筑建材产业。
围绕这五大产业,黄冈拟聘请专业咨询机构,分析各企业上下游与外界的联系,逐步向周边扩展,形成一个内循环生态产业链。
“链上最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扣子再小也是一件衣服需要的。”王仲良说。
7月23日,黄冈市委五届十三次全会提出,到2025年,培育打造1个2000亿级和3个千亿级支柱产业、1个产值过500亿元的优势产业。8月26日,黄冈举行招商引资集中签约活动,共签约项目14个,总投资159亿余元,专业招商效果初显。
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黄冈加快振兴,干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