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7 07:04湖北日报
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部的未来科技城。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王成龙
今年2月,湖北科技创新大会举行,开启一个科教大省的全域创新元年。
举全省之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东湖科学城、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挂牌七大湖北实验室……一系列创新蓝图,从武汉城市圈出发,在2021年春天描绘。
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基础在产业协同,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截至今年9月,“武鄂黄黄咸”5城共沿光谷科创大走廊,启动建设82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总投资超过377亿元,开工率近90%,其中9个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
科技创新这个“火车头”,如何连起9城“动车组”?
9列齐发 创新“动车组”飞驰
过去5年,中国创新版图的巨变,让很多城市深感“坐不住”。
这种巨变,既来自创新范式、创新重点的转变,也包括创新体系的重塑和创新布局的洗牌。
湖北科教资源得天独厚。
128所普通高等教育院校,2020年为全国培养输送了45万高校毕业生。这些高校,有103所集中在武汉城市圈。
截至2020年,武汉城市圈内已建成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圈内,44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6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遍地开花。
推动“钱变纸”——
这一年,武汉城市圈拿出690多亿元,投向R&D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近2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56万件,大幅领先成都都市圈、重庆市和长株潭城市群。
成就“纸变钱”——
这一年,武汉城市圈技术合同成交额约为1297亿元。7家国家高新区、7956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湖北贡献了579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约占GDP比重的22%。
2020年底,国家中心城市课题组发布“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武汉在25个样本城市中综合指数位列第五位。其中,“国家科技中心城市”指数仅次京沪,位居第三位。
今年8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2021年度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湖北黄石、随州、仙桃、孝感等地共新增4家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数量和广东、山东等省并列全国第一。
创新,不再是武汉一城的荣光,而是9城——一个城市圈的共同担当。
“大龙头”高昂 “小老虎”齐奔
从武汉光谷出发,横贯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咸宁五市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兜起了半个武汉城市圈。
曾几何时,在中西部地区,“合一省之力肥一市”是并不鲜见的常态。殊不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失衡,恰恰是区域经济整齐进化的最大制约。
今天,在国家创新和经济赛道上高速奔跑的武汉,对城市圈的“溢出效应”日益明显;而其他城市承接武汉产业、科技外溢的能力也日渐增强。
沿光谷科创大走廊,鄂州已与武汉对接签约项目36个,总投资221.5亿元,占该市招商引资签约项目的48.6%。
鄂州葛店开发区187家规上企业中,有130多家与武汉有产业链协作关系。三安光电、芯映光电、瑞华光电等光电子企业,弥补了武鄂芯片光电纵向产业链的空白。
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2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223亿元。目前,黄石已有近200家企业与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等武汉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配套,100多家黄石企业与30多家武汉高校院所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协作。
黄石人自豪地说,全球每销售3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用到黄石生产的PCB板。
革命老区黄冈,如今已成为光谷科创大走廊黄冈功能区。昔日“红土地”上,投资10亿元的TCL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已落户,投资25亿元的人福医药项目已开工,目前新招引的亿元以上武汉产业项目31个,总投资219亿元。
温泉之乡咸宁,以智能终端元器件、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绝缘材料为新主攻方向,同时规划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培育智能机电研究院等一批产学研衔接创新平台,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成为武汉城市圈“壮圈带群”的重要着力点。
激活“创新城市圈”,在做强武汉创新主引擎的同时,积极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在成果转化、创业孵化、联合攻关上实现跨区域合作机制,营造人才、资本、技术一体化布局,加快创新要素在城市圈内优化配置和高效流动。
到2023年,武汉城市圈研发经费将占地区生产总值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900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25%。
科技战斗力 “出圈”硬实力
2017年起,党中央、国务院相继作出组建国家实验室、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重大决策部署。
原始创新和基础创新能力,开始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竞争力的“硬”标尺。
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到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从东湖科学城到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七大湖北实验室,湖北当前每一步创新落子,都与国家创新战略“同频共振”。
作为武汉城市圈的创新极核,东湖科学城将集中布局9个大科学装置、9个创新中心,承载3条千亿产业大道、2个万亿产业集群。
眼下,武汉城市圈内建成、在建和谋划中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达11个。其中,大科学装置中的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国家大科学工程中的P4实验室(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均已建成,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正在建设中。磁阱型氘氘聚变中子源等8个大装置,已谋划就绪,整装待发。
在光谷实验室,叶朝辉院士领衔的“超高场(9.4T)动物磁共振成像仪”,已在武汉联影生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落地转化,用于高场动物磁共振成像仪系列产品的研发和行业应用开发。
在珞珈实验室,龚健雅院士的“遥感广义几何成像模型与精确处理方法/光学遥感影像智能化处理方法”,可用于我国40余颗卫星的地面数据处理。
在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更是“一门五院士”——周济、李培根、柳百成、丁汉和谭建荣组建的“院士天团”,正带领着创新“后浪”,为我国数字化设计、分析和制造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贡献湖北方案。
“对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产生重大驱动效应的人才项目,资助额度不设上限!”
“只要是重点发展的科技创新项目,用地规划应保尽保!”
“七大湖北实验室2021年度3.5亿元运行经费已全部到位,用于科技基础设施预研预制的1.16亿元资金,已先期安排!”
——这是湖北的声音,也是湖北的决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个个创新的火种,终将汇聚成星辰大海,引领武汉城市圈一路向前,开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