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杨晓泉:血洒望江山

被采访人:毛文明:1948年1月8日出生,浠水县绿杨乡望江山村2组寨下塆人,村党支部原书记;

周德文:1938年11月6日出生,浠水县绿杨乡西冲村3组杉树林人;

陈应泉:1944年12月16日出生,浠水县绿杨乡西冲村2组刘家垅人,陈正环的长子;

程汉朝:1960年11月4日出生,浠水县绿杨乡西冲村4组程家塆人,村党支部原书记。1948年4月8日凌晨,一支200余人的队伍,在夜色掩护下,从罗田渡过百里险(今白莲河),来到浠水望江山上。这是中共浠水县委机关、县指挥部及区武工队人员。

▲望江山上看白莲河

1948年初,刘邓大军主力奉命由大别山转入黄淮地区展开大规模运动战后,国民党反动派随即组织大批正规军和地方武装,向鄂豫解放区进行“清剿”,浠水原成立的7个区级政权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为适应形势需要,鄂豫区四分区党委决定,以浠罗公路为界,把浠水划分为浠东、浠西两部分。浠西由崔庭智、吴增禄、刘浩、徐斌负责,带领十几人枪开展工作,隶属四分区党委和黄冈中心县委领导;浠东由县委书记张珉、县长张彦明、宣传部长栗栖、县指挥部指挥长游正刚、教导员杨晓泉、公安局长於保诚等负责,带领县委机关干部及县指挥部官兵,在浠、蕲、英、罗边三角山一带开展工作,建立了鸡鸣、珠林两个区级政权,开展了土地改革。3月中下旬以来,国民党桂系部队大举围剿我根据地,形势异常严峻。在打败浠、英、罗三县土顽之后,县指挥部和县委机关一起从关口、蔡河到了罗田月山。珠林区武工队也从牛头冲、大王山撤到浠罗边,与县委、县指挥部会合,一起行动。部队由于长期行军打仗,十分疲劳,这次决定偷渡百里险,准备在望江山进行休整。

▲远看望江山

上午9时,突然发现有股敌人从东西两面围攻上来。县指挥部以为是敌地方自卫队袭扰,派一个连部队上去阻击,结果战斗打得非常激烈,仗越打越大,第二个连也派上去了,还是不管用。指挥部眼看就要被敌人包围了。县委几个同志分析:情况异常!这不是敌地方自卫队,是敌正规军。后来探听清楚,是国民党第七师两个营和浠、英、罗三县自卫队共2000余人对我包围合击。这个仗不能打下去了!

▲毛文明(右)介绍望江山战斗情况

为了保存实力,县委决定于次日拂晓分路突围。指挥长游正刚命令一连掩护县委突围,二连抗击敌人。战斗打得非常艰苦,形势越来越危急。此时,教导员杨晓泉挺身而出,说:“指挥长,你带队突围,我带一个排掩护你们。”当时他俩都争着留下,杨说:“你是指挥长,部队不能没有你。如果我俩都留下,会被敌人一网打尽。”

介绍杨晓泉牺牲情况(左一周柏林、左二陈应泉,左四周德文、左五程汉朝)望江山上有座小庙,杨晓泉收缩阵地,隐藏在小庙后的岩石边,集中火力打退敌人7次进攻。子弹打光了,用手榴弹,手榴弹扔完了,就用枪托、用石块砸。战斗中,杨晓泉不幸被敌人飞弹击中腹部,身受重伤。经简单包扎后,他叫通信员集合部队,清点人数,只有6人,其余全部阵亡。

▲望江山上白云寺庙

虽然伤亡不小,但完成了掩护任务!按照预定计划,张珉、游正刚、於保诚各带一部分兵力突围后,相继到达鄂晥边界的玉珠畈,会师于第五军分区。完成掩护任务后,杨晓泉被警卫员桑宗昌背着沿一条隐蔽的小路下山,在范家冲找到了农协贫雇团的一位小组长。在小组长的帮助下,杨晓泉在草堆里隐蔽了一天。晚上,当地农协会干部用担架将他抬到牛头冲西冲。

▲绿杨乡西冲村杉树林

牛头冲地处浠水、蕲春、英山三县交界处,是县委新建根据地珠林区辖地,山高林密,石洞繁多。望江山突围战后,伤病员大都被分别安排在牛头冲的剪子口、杉树林(西冲)、老虎洞(雀山)等处养伤。杨晓泉被村干部程国安、陈正环安排在一户贫农家里养伤。第二天晚上,株林区委副书记常彬和区秘书孔敬来西冲看望杨晓泉。杨晓泉伤情非常严重,因无医无药,得不到及时治疗,已经奄奄一息。杨向常、孔二位交代后事说:“我身负重伤,很快就要同你们告别了。我死后,请组织上告诉我家父母,证明我是在战斗中牺牲的。”停了一会,缓了一口气,杨晓泉接着讲了自己的一些身世,他于1923年出生,是天津人,学生出身,抗战时期参加了八路军,后在刘邓大军六纵队十六旅四十八团任一营教导员。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他随部到浠水。同年10月,根据中原局指示,从六纵十六旅四十八团抽调两个连建立地方武装组织——浠水县指挥部,杨出任指挥部教导员,协助指挥长开展工作。

▲周德文:曾看见杨晓泉负重伤放在后梗子上当晚12时,杨晓泉由于失血过多,便停止了呼吸,年仅25岁。当时,年仅10岁的周德文早上起来上山放牛,目睹了这一场景。杨晓泉牺牲后,村干部组织周国珍等人用棺木将其安葬在西冲杉树林一处隐蔽的地方。

▲这里是杨晓泉真正的坟茔,小石碑刻有“杨公烈士墓”

▲ 杨晓泉同志之墓

解放后,当地群众和学生每逢清明节,都自发地到杨晓泉墓前进行悼念活动。1982年,浠水县民政局在到村部的路边重建了陵墓,墓碑上刻有“杨晓泉同志之墓”及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