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日报关注浠水:擘画新浠水 壮美新画卷

抢抓新机遇  “一城一湾”呼之欲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近一千年前,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浠水写下千古名句。      

浠水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南临长江、北倚大别,东接吴头、西连楚尾,自古有“水陆要冲、鄂东门户”之称。

阔步新时代,筑梦新浠水。“一城一湾”规划呼之欲出。     

 “一城一湾”,是浠水县委、县政府初步提出的主攻方向和谋划重点。“一城”即加快以清泉城区为主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步伐,强化县城核心引领作用;“一湾”即推进浠水境内从巴河到散花全长39公里的长江经济带大湾区发展,全面融入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这个战略目标一提出,立即得到强烈关注:浠水凭什么?     

“浠水发挥临空临港优势,高起点谋划‘一城一湾’,打造产业发展大湾区可谓恰逢其时、近水楼台。”浠水县委书记付宇说。

区位地理优势:境内有2条铁路贯通南北,大广、沪蓉、麻阳、武英4条高速纵横过境,拥有45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和3处深水良港,与花湖机场隔江相望,临空临港优势突出。      

重大战略机遇:长江经济带、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武汉都市圈等重大战略同时惠及浠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目标。      

浠水作为内陆县市,将依托沿江码头发展江海联运,对接花湖机场做大航空通道,连通汉欧班列拓展开放渠道,打造“一城一湾”。     

借船出海,借机起飞,主动融入双循环,跑出发展加速度,是历史难得的机遇,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谋深谋细。在浠水人的构想里,建设“大湾区”,总体布局是“一城三镇”,以县城为大后方,发挥巴河、兰溪、散花沿江三镇临空临港和跨江合作的优势,构建“前湾后城、前港后产、产业互动、城湾互通”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整体融入双循环,全域扩大开放。      

敢于梦想,更勤于实干,这就是今天的浠水人。      

产业基础不断巩固。“两区六园”基础设施完善,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绿色建材、绿色包装、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链正在加快形成;要素保障充足,浠水作为百万人口大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空间广阔。

项目谋划铿锵前行。围绕打造产业发展“大湾区”,共谋划项目59个,计划投资总额611亿元。以做优“港”文章、做密“路”文章、做强“园”文章、做大“城”文章为方向,聚焦巴河临空物流商贸城项目、兰溪港大宗货物集散中心项目、散花跨江合作示范区项目、县城人口聚集功能区项目四大板块,千方百计争项目,全力以赴招商引资,多渠道加大投入,奋力打造“一城一湾”产业发展大湾区,为浠水“融入主城崛起,实现产业突破”蓄势赋能。

城市更新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晚饭后,市民段小梅沿着月湖散步,“我们每天都会在这里健身锻炼,环境十分优美,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

改造旧城、建设新城、提质全城,不断刷新城市颜值。2019年3月起,浠水县投资22.93亿元综合整治浠水河县城上下9.1公里河段,提高河道防洪标准、修复水域生态、改善交通环境、重塑“浠川八景”、提升城市品位。同时,立足治理月湖、窑湖水域生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北城新区。现如今,无论老城还是新区,绿树成荫、路网密织,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山在水中、水在城中、城在画中”的美丽画卷。   

城市是为人民服务的,不仅要建得漂亮,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能在城里低成本、高效率地办事成事。

位于北城新区,投资近3亿元、面积4.8万平方米的浠水市民之家,是县委、县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目前,36家县直部门、988项县级政务服务事项(业务办理1670项)全部进驻,配置服务窗口147个,进驻工作人员297人,自助服务24小时不打烊。      

停车难、如厕难、买菜难、休闲难,这是很多四五线城市的“通病”。

浠水县从群众最关切处入手,见缝插针新建了一批停车场、公共厕所、农贸市场和“口袋公园”,有效缓解困扰市民多年“四难”问题。清晨,人形地集贸市场人声鼎沸,烟火气十足。      

“今天买了些排骨、豆芽、绿豆等,回家给老伴做饭吃。”正在选购蔬菜的占又兰说,原来要走2公里路到附近公交站,再坐3路公交车到中百仓储去买菜。现在家门口的黄商超市就可以买到新鲜的菜了,方便不少。      

今年6月投入运营的人形地集贸市场,位于浠水创业大道与彩虹大道交汇处,占地25亩,其中公园5亩,融购物、餐饮、住宿、休闲于一体,可提供200余个车位。集贸市场引进黄商超市、金宴酒店、雅新兰地旅馆、沙县小吃、左邻右舍中式快餐店等入驻。      

这是整个洪山工业园区唯一一家菜市场,辐射周边人形地村、马铺村等6个村庄和周边企业,每天来买菜的达300余人次。      

今秋入学季,不少提前到浠水县党政机关幼儿园“探园”的家长意外地发现:与幼儿园相邻的两栋“筒子楼”拆迁了,房屋原址上建起了“口袋公园”,虽然面积只有1亩地,但是方寸之地上,规划了8个停车位、1个电动车棚,1座公厕,还有绿化以及供市民休息的凉亭。

与见缝插针的“口袋公园”只有几个停车位不同,十月社区刚刚建成的社会公共停车场占地16亩,规划了230个停车位,不仅能停小轿车,还能停放载重汽车。停车场里还配套建设了洗车、修车兼汽车美容的店铺。而在几个月前,这个老城区最“高大上”的公共停车场,还是一块臭气熏天的沼泽地。      

解决“四难”,浠水县提出“四最”,即:在最关切处办实事,解决群众停车难;在最接地气处办实事,解决群众如厕难;在最近距离处办实事,解决群众买菜难;在最普惠处办实事,解决群众休闲难。      

目前,投资近亿元,建设停车位1400余个、口袋公园8个、城市公厕12座、社区菜场4处,市民反应强烈的“四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浠水县又谋划了民生项目20余个,推动城市建设管理提档、提质、提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共同缔造  乡村振兴入画来      

错落有致的民居、干净整洁的庭院、宽敞平坦的通村公路、别具一格的口袋公园……走进巴河镇长江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秀美的水墨画卷。     

“村庄的实景都是根据村民的意见来的。”长江村党支部书记张成清说,在村庄整治中,收集群众建议158件,转化问题清单35件,形成项目清单35件。      

作为省级共同缔造试点村,长江村先行先试,探索了以共同缔造方法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谋划,倾听群众“点菜”;建设,带领群众“做菜”;管护,邀请群众“监菜”。      

长江村的美丽蝶变,是浠水县坚持以强县工程为抓手,以共同缔造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丁司垱镇龙潭冲村在共同缔造过程中,广泛建立的“乡镇党委+村级党组织+塆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基层党组织体系,让党员干部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同围一张桌、同坐一条凳、同商一件事,凝聚民力民智,共促村集体经济从以往的零收入到现在的13万多元,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更是达到了14000余元。      

突出“一领域一特色”,注重“一支部一品牌”,做好“党建+”的文章。

洗马镇刘铺村,在老党员动议下,组织村里德高望重的老村民、致富带头人等成立村庄建设理事会,动员46户农户各显神通集资建设美丽村庄,村里在外能人带头捐款,不到一个月,理事会收到村民捐款35万元,建设过程中,在家的村民投工投劳,工程预算58万元,实际只花了33万元。昔日“脏乱差”的黄家湾,短短几个月竟升级成为“别人家的村庄”,迎来一拨拨参观者,寂静的小山村添了几分热闹。      

当“参与”的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共建”的意识便逐渐深入人心。      

用好共同缔造方法论,浠水县将示范点建在产业链上,打造茶叶、猕猴桃、超软籽石榴等“党建联盟”。

茶叶是绿杨乡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传统模式中,这里没有叫得响的品牌,茶叶销售走不出浠水县。      

今年4月,绿杨乡成立茶叶链党建联盟,组织绿杨乡茶产业领导小组、县直有关单位、茶叶企业等六方力量,搭建资源、活动、人才三个平台,实行“茶企点单、联盟领单、支部派单、党员人才接单、组织晒单”的“五单”服务模式,解决了茶产业发展难题。

在冷水井村,绿杨乡茶叶领导小组整合项目资金220万元,新建一座中心茶厂,引入市场主体负责全乡绿茶产业的加工销售。今年该乡4万斤春茶,50%销到浠水县外的武汉市场,价格上涨50%。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浠水将“五共”理念从城乡人居环境整治领域,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新型城镇化等领域不断拓展。一幅幅村美民富、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浠水大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