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北望|戳视频!人民日报揭秘:湖北永芳古戏院场场爆满的密码

永芳古戏院场场爆满的密码(艺近人和)

人民日报 田豆豆 2023-08-03

核心阅读

这座深藏在武昌繁华街巷的老戏院,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从门可罗雀到场场爆满,“逆袭”的密码到底是什么?

永芳古戏院只有一百多个座位,是名副其实的“小剧场”。小剧场演出,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拉近,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沉浸”感,也让演员在演出时能清楚感受到观众的情绪起伏。

暑期,湖北武汉,永芳古戏院。炎炎烈日也挡不住观众的热情,不仅场场爆满,甚至还因观众太多不得不临时加演、加座。而且看戏的观众60%以上是年轻人,打破了戏曲观众多是老人的传统认知。

这座深藏在武昌繁华街巷的老戏院,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从门可罗雀到场场爆满,“逆袭”的密码到底是什么?

青年演员勇挑大梁

铿锵锣鼓中,小青双剑齐舞,干净利落;许仙腾挪躲避,时而将长发甩成风火轮,时而“砰”的一声以背摔地,显露真功,赢得满场喝彩。而面如桃李的白素贞,一亮相、一开腔,便吸引了全场的目光。她的扮相柔中带刚,眼神明净如星,音色高亢而又婉转,就连老戏迷都连连叫好。

7月15日下午,永芳古戏院里上演了汉剧《断桥》等折子戏,都是由年仅十八九岁的演员担纲主演,演出的都是传统戏曲的经典段落,但他们的扮相身法、唱腔音域,别有一番青春活力。“我认为,青春气息是永芳古戏院获得观众认可,特别是青年观众认可的重要原因。”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杨俊说。

2022年,年久失修的永芳古戏院重新修缮改造。今年正月初四,已停演3年左右的永芳古戏院重新开演。没想到,票只卖出了两张,加上偶尔路过进来瞧瞧的,总共才十几个观众。传统戏曲还能吸引观众吗?从剧团到演员,大家心里都直打鼓。

不如把永芳古戏院作为青年演员积累舞台经验的地方!从正月初八开始,永芳古戏院改由即将毕业的楚剧、汉剧、黄梅戏定向班学员挑大梁。没想到,戏院反而“火”了。

这些十八九岁的青年演员,是湖北楚剧、汉剧、黄梅戏三大地方剧种呵护培养7年的“好苗子”。他们一“出道”便一炮而红,靠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勤学苦练。2016年,湖北“楚汉黄”三大剧种面临着要么演员老化、青黄不接,要么演员太少、行当不全,排一出戏还得向其他剧团“借”演员的窘境。为了戏曲的传承发展,湖北省当年做出决定:面向全省一次性招收160名“戏苗子”,为楚剧、汉剧、黄梅戏定向培养接班人。“当时,我们所有剧团都兴奋得不得了,大家兵分几路,走遍了湖北的村村寨寨,面试了几十万个孩子,经过一轮一轮‘海选’淘汰,最后选中了160个好苗子,既有演员,也有乐队成员。”杨俊说。

“好苗子”不好选,好不容易看中的,既要学生本人同意,还要争取学生家长的认可。《断桥》中白素贞扮演者邹雨含有艺术底子,被老师一眼看中。她说:“我爸妈当然还是希望我走普通的中考、高考道路。”当邹雨含正式进入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开始每天早上6点半就要练功的辛苦生活后,她的父母还是说:“孩子,觉得苦你随时可以回来。”但她最终坚持了下来。“刚开始,压腿、练功很疼,每天早起很累,远离父母,也会常常想家,但当你真正爱上戏曲这门艺术,就能坚持下去。”邹雨含说。

不仅学校全力培养,“楚汉黄”三个剧团也是全程参与,派骨干当班主任,对这些远离父母的半大孩子,教他们专业也照顾他们的生活,还外请京剧名家郑丹、冯春凤,楚剧汉剧名角彭青莲、蔡东燕等知名演员传帮带。整整7年的辛勤付出没有白费,除个别学生因身体原因退出外,150多名学生全部学成归来,成为剧团的生力军,他们扎实的表演功底撑起了永芳古戏院的舞台。

(武汉市永芳古戏院上演的汉剧《断桥》剧照。)

古老建筑创新利用

舞台上,年仅十八九岁的黄梅戏演员王谦扮演的角色,泼辣又自然。同样年轻的楚剧演员黎楠扮起了白胡子老艄公,一根竹竿就演出了小渔船在江中颠簸的情景,幽默诙谐的表演引得全场笑声不断。

观众席中,许多打扮时尚的年轻人,欣赏到精彩处,时不时举起手机拍摄记录,由于折子戏只是完整戏曲中的一个段落,在不了解前后剧情的时候,他们还会根据戏名随时上网搜索,并不会因为折子戏是片段而在观看时摸不着头脑。

永芳古戏院只有一百多个座位,是名副其实的“小剧场”。小剧场演出,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拉近,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沉浸”感,也让演员在演出时能清楚感受到观众的情绪起伏。“我在永芳古戏院已经演了五六场了,每次都是不同的折子戏。刚开始还有点怯场,但观众的笑声、掌声、叫好声,让我们越演越带劲、越演越有信心。而且这里的观众大部分是年轻人,让我感到,喜欢戏曲的年轻人其实是越来越多的。”王谦自豪地说。

“好演员是演出来的!”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副总经理、青年楚剧团团长詹春尧说。

“舞台对于培养演员来说太重要了!青年演员刚刚从学校进入剧团,一般来说,很难一开始就挑大梁、唱主角,通常先要跟着剧团演配角、跑龙套,一代代戏曲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黄梅戏剧团团长程丞说:“但如果青年演员一直难有‘出头’的机会,人才会不会流失?”

必须多给青年演员登台的机会,在各个团里,这已是共识。今年初,湖北省演艺集团很快决定,将永芳古戏院作为培养青年演员的主阵地。因为永芳古戏院位于黄鹤楼下、武昌历史文化街区昙华林的一条老街上,既是著名的“戏窝子”,拥有一批老戏迷,又是新晋“网红打卡地”,不论是否节假日,这里熙来攘往的都是追求文化与时尚的年轻人。

文旅融合,这一步真的走对了。昙华林被誉为“武昌文化的根脉”,百年老建筑间,历史文化与艺术、时尚融合,吸引了大量文艺青年。诞生于湖北,兴盛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武汉戏曲大码头”的楚剧、汉剧、黄梅戏,与这里的文化氛围高度契合,只要引导得当,自然能成为文艺青年的打卡地。

永芳古戏院,尽得地利。

(观众们正在武汉市永芳古戏院观看演出。图片均为王郭骥摄)

网络引流剧场“变现”

“请问您觉得这里的戏曲表演好看吗?您最喜欢哪一出?最喜欢哪个演员?”周六下午4点,演出散场时,两个高大帅气的小伙子还顶着烈日,扛着三脚架、摄像机,站在永芳古戏院门口采访观众。

“张旺兴、胡钦煜,过来歇会儿!”程丞看见他俩,微笑着叫他们来空调房里休息。“瞧!这就是我们团的新媒体达人!”原来,这两位小伙是黄梅戏团的戏苗子,有节目时,也在永芳古戏院表演,没节目时,他们便搭档着给老师同学们记录生活。

“刚开始只是个兴趣,没想到,今年年初我们拍的几个短视频一下子‘火’了,后来有好多年轻观众来看戏,戏院外都排起了长队,有时还不得不临时加演一场。”张旺兴激动地说。他们获得数万、数十万人点击观看的短视频,要么非常“炫酷”,要么唯美动人,时长极短,却收效不错。“他们拍摄的这些短视频,艺术水平不能说很高,但不得不承认,只有年轻人最懂年轻人!”程丞笑着说。

“创意其实都是同学们一起想出来的,每当有新剧即将上演,我们就聚在一起商量,短视频怎么拍、脚本怎么写。”胡钦煜说。比如这次要演出《白蛇传》中的《断桥》,他们便请同学穿上戏服,到武汉紫阳湖公园的一处拱桥上表演了一个唯美片段。而折子戏《秋江》的主角陈妙常是位道姑,他们便请扮演者穿上戏服,到武汉地标宝通寺表演了一小段《玉簪记》剧情。青春靓丽的面庞、专业生动的演出、恰到好处的故事,加上“文化地标”自带的传播力,很快在众多短视频中脱颖而出。不少年轻观众表示是看到短视频后决定网上订票,到剧场实地看一看。“票价也很亲民,看了之后,觉得真是很好,值得二刷、三刷!”一对青年男女笑着说。

“戏曲这么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传承下去,不仅靠演员的传承,更需要观众的传承。我们希望把更多年轻观众吸引到剧院,先了解它,再慢慢喜欢它,最后热爱它。”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总经理、湖北省演出公司总经理梅鹏程说。自永芳古戏院开业后,从集团到各个剧团,甚至到年轻演员个体,方方面面都拿出了“十八般武艺”,尝试多种方式、多种风格的短视频推介。刚开始时可能如石沉大海,没有回响,但只要持之以恒,不断创新,增强创意,总有一天会有“爆款”出现。而互联网上的“爆款”将立刻“变现”为戏院里满满的观众。

“有个爸爸经常带四五岁的女儿来这里看戏,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说今天是他带女儿来看戏,几十年后,就是女儿带他来看戏了。”邹雨含感动地说。

的确,只要从小在心中种下爱好戏曲、爱好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终有一天,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萌发出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的动人力量。

(作者:田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