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总书记看中国|久久为功紧抓“关键小事”,践行低碳生活新时尚

来源:人民网

8月,上海连日的高温潮湿和雨水,未曾影响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安丘居民区瑞虹新城二期生活垃圾厢房前的干净整洁,这里被打理得整齐利落,少有蚊蝇。

一大早,记者见到居民区书记雷国兴的时候,她正在跟居委干部和志愿者们开会,讨论小区里垃圾回收精品示范点位的推进工作。“现在正好有这个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并且要做好,居民们都期盼着呢!”

从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到今年5月底,收到总书记勉励大家工作的回信,近5年时间,雷国兴历经3个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的岗位,也见证了上海垃圾分类从“不愿分、不会分”到“主动分、智慧分”的过程。“总书记的回信,是压力也是动力,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纵观上海,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践行过程中,从垃圾分类新时尚到绿色低碳新生活,从社会基层治理到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景愈加智能,也愈发丰富多彩。

从新时尚到好习惯,紧盯“关键小事”不放松

时间回溯到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走进上海市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几位年轻人正在交流社区垃圾分类推广的做法,一位小伙子说,参加公益活动对年轻人来说都是新时尚。习近平表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我关注着这件事,希望上海抓实办好。

2018年11月6日上午,习近平来到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几位年轻党员在交流社区垃圾分类推广的做法。 新华社记者 李涛摄

这次给总书记写信的执笔人、时任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党建服务站站长的雷国兴,也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指示。雷国兴说:“垃圾分类给老百姓带来了环境上的改变,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这为基层社区治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点。”

垃圾分类工作在上海如火如荼推进开来。2019年1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经上海市人大表决通过,于当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上海也因此成为全国最早全面开展垃圾分类的城市之一。

4年时间倏忽而过,垃圾分类推行效果如何?

吃过晚饭,约莫晚上7点钟左右,在瑞虹新城二期小区生活垃圾投放点,居民吴青葆动作娴熟地把干湿垃圾分类投放进不同的垃圾桶。“养成习惯了,每天吃好晚饭,就把当天的厨余垃圾连同干垃圾统统处理掉。”

从“新时尚”到“好习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去年年初,雷国兴调任安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后,她发现,辖区约40%的住户是租户,房屋换手率高,“新来的租户对社区情况、垃圾投放点、投放规则都不太了解,经常在垃圾房旁边看到落地垃圾。”

雷国兴与志愿者们商量后,制作出一份“迎新手册”。“住进小区的居民,都会拿到这本手册,里面收录了各类便民服务信息,包括怎么扔垃圾,怎么停车,居委会、物业、便民食堂在哪里等等,给大家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得知经过这几年的宣传推动,垃圾分类在你们那里取得新的成效,居民文明程度提高了,社区环境更美了,我很欣慰。’”写信人之一、瑞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华磊说,“读到这里,我特别激动。”

“一开始,大家连什么是干垃圾、湿垃圾都分不清楚。”垃圾分类推行之初,华磊组织志愿者挨家挨户分发垃圾分类宣传画册、冰箱贴等,还通过开展垃圾分类趣味竞赛、拾荒慢跑等活动,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和参与度。几年坚持下来,成效显著,老百姓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在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率已达到100%,投放准确率达到98%。”嘉兴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制定了包括垃圾分类工作居委考核、生活垃圾分类巡查机制在内的“三级管理、分类巡查、监督整改、分析评价、志愿者培养”等五方面工作机制,各地超过100批次团队前来考察学习。

居民正在有序投放垃圾。 虹口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4年里,上海紧盯“关键小事”不放松,垃圾分类给社区面貌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从近期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公布的一组数据可窥一斑:

生活垃圾分类实效保持稳定,湿垃圾分出量基本稳定在干湿垃圾总量的35%左右,可回收物回收量日均达到7284吨;居民区分类达标率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前的15%提高到目前的95%以上,单位分类达标率达到95%;生活垃圾末端资源化处理能力稳步提升,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超过3.6万吨/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四个桶”,从规定动作到自觉动作,从新时尚到好习惯,垃圾分类成为上海以“绣花功夫”推进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也是超大城市走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体现。

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治理的每个细节

如今,华磊所在的瑞一居民区,新改造的垃圾房加装了光伏太阳能板,发电可以直供垃圾房顶棚的电灯使用,低碳又节能!

垃圾房加装了光伏太阳能板。 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摄

而在瑞虹二期,垃圾回收精品示范点位工程也正在推进中。“现在居民的垃圾分类热情更加高涨,建言献策要把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更好,践行低碳环保理念。”谈及示范点位工程,雷国兴说,社区里有年轻人提出,把社区向零碳社区改造,把垃圾厢房升级为更智慧、智能的版本,不仅要“高大上”,功能也要“接地气”。

于是,社区里9名有设计专业背景的青年志愿者,义务参与到设计智慧垃圾厢房改造中。“再有一个月,这个集扫码投递、亲子洗手池、太阳能电池板、排风扇、精细分类投递区等低碳环保元素为一体的24小时智慧垃圾厢房就将建成了。”

瑞虹二期智慧垃圾厢房设计图。 虹口区嘉兴路街道供图

正如雷国兴所说,全面推行4年之久,在上海,垃圾分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字面意义,正朝着更深层次的低碳环保新生活迈进。

绿色低碳理念先行,少不了智慧科技赋能。

自2019年10月起,嘉兴路街道与第三方企业合作,推进垃圾分类“科技+管理”的统一智能化改造,为辖区分类投放点加装了智能感应摄像头和语音提醒系统,并开发了应用软件,打造垃圾分类“智慧大脑”。

如今在嘉兴路街道,通过远程监督、实时对讲、语音提醒以及投放行为App线上追溯等功能,对小区垃圾厢房的投放情况进行实时察看和远程监督,做到了及时发现、整改,更及时回应解决了居民关切的问题。

当然,不止是垃圾分类,科技赋能绿色低碳生活的例子在上海比比皆是。

这几年,上海市普陀区持续通过“一街镇一方案”积极开展具有特色的绿色社区创建行动,一个个可休憩、可漫步、有温度的绿色家园渐渐涌现在市民身边。

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如今焕发新生。 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供图

源园社区,即大家熟知的曹杨一村,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如今已成为绿色社区的典范案例。

源园社区内及周边已完成花溪路、枫桥路、棠浦路等美丽道路建设。道路全部选择使用环保透水砖,既美观实用,又可更好蓄养水源,达到调节局部温湿、优化空气质量的效果。林荫道路结合曹杨独有的环浜水系,形成了舒适宜居的社区生态环境。

源园社区安装的5G人工智能灯杆。 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源园社区还有着“智能范儿”。除了新能源充电桩,小区还安装了5G人工智能灯杆,可以同时实现智慧照明、环境监测、LED广告屏、视频监控等功能。户外智能“公共客厅”特有的智能顶棚和卷帘,还能够根据天气状况自动感应控制,科技感十足。

这片存在了72年,承载着浓厚历史记忆的老社区,焕发了新生。

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在治理中,把绿色低碳作为必选项融入每个工作细节,对于政府管理层面而言,是一种治理理念与治理效能的提升,对于市民群众来说,绿色低碳和生态文明的优势更是可感可知,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