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微观察丨为了“春天的事业”


这张闽江职业大学的毕业证书,福建省闽清县残联工作人员黄道亮已经珍存了30年。泛黄的纸张上,清晰地印着签发人的名字——习近平。

小时候因一场事故,黄道亮失去了双手。他以脚代手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1988年、1989年,他两次高考尽管分数达标,却因身体条件次次落榜。直到第三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兼任校长的闽江职业大学破格录取了他。黄道亮由此成为福建省第一名无双臂大学生。

每每想起这段往事,黄道亮说:“心里面满怀一种感恩,圆了我大学梦,不亚于我的一次重生。”

在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也是8500万追梦者——他们身体不幸残缺,心中却绽放着美丽的花朵;他们命运纵然坎坷,梦想却始终不曾远离。

“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人朋友的梦。”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都要凝心聚力,在实现人生梦想的同时,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美好梦想早日实现。”

让广大残疾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1975年9月16日,陕西延川县招生领导小组会议决定,推荐正在梁家河插队的北京知青习近平到清华大学读书。

要走的那一天,门口站满了人。忽然,人群中有个人喊了一声:“哎呀!你咋来了?”原来,梁家河村有一个叫石玉兵的残疾人,双腿行动不便,平时不怎么出门。他拄着双拐,一步一步地挪过来要送习近平。习近平赶忙走过去拉住他的手,当时就落泪了。

对于残疾人朋友,习近平有很深的感情。到福建工作后,他将“残疾人事业”称为“春天的事业”;在浙江时,他明确指示,每年省委新春团拜会,一定要安排省残疾人联合会艺术团的节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城市福利院到偏远农家小院,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走到残疾人身边,关心他们的生活。

湖北武汉,为盲人讲解电影的肢残女孩杜诚诚一直记得,总书记夸奖她的工作“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爱心妈妈”景凤英不会忘记总书记的期许——“希望福利院的孩子和祖国其他孩子一样健康生活、幸福成长。这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2014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宿舍向聋哑女孩王雅妮(左二)和放假“回家”的大学生闫志净学习哑语“谢谢”。

聋人姑娘王雅妮一直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在这里入住的儿童。见到王雅妮,总书记向她学手语。小雅妮弯了弯大拇指,用哑语表示“谢谢”。总书记也伸出大拇指学:“伸大拇指是‘好’,弯一弯是‘谢谢’。”

问学习,说志向,总书记翻看手语书和相册。看到孩子们健康成长,他十分高兴,祝愿孩子们学业有成。

正是这次温暖的见面,给了王雅妮信心与力量,激励着她一路前行。如今王雅妮已是呼和浩特市一名美容美发课老师,在特殊教育学校的三尺讲台上,闪闪发光。

对于残疾人这个特殊困难的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说:“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面条、蜂蜜、牛干巴……在搭建的电商直播间里,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村民张顺东、李国秀在镜头前介绍着各种农特产品。“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相互扶持中,这对残疾夫妇摆脱了贫困,如今他们还带动了乡亲们一起致富。

“我们虽然残疾了,但我们精神上不残,我们还有脑还有手,去想去做。”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了张顺东的这句话。

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022年3月8日,2022冬残奥会残奥冬季两项女子中距离(视障)比赛中,中国选手王跃获季军。

视障姑娘王跃在北京冬残奥会残奥冬季两项中实现奖牌“零的突破”,她说:“我看不清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到我”;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钟倩用左手一根手指打字,累计发表作品400余万字,还创办了残疾人公益读书会;失去一条腿的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龚钰犇,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每有一笔订单就拿出2%的收益作为爱心捐款……生活中,到处都有“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感人故事。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时,赞美自强模范们“身上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从大家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看到了不畏艰辛、顽强拼搏的志气,看到了社会正能量的充分发挥,看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说道。

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2020年9月17日,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来自湖南邵阳城步苗族自治县的“90后”苗族姑娘杨淑亭再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

△杨淑亭和工人在生产车间交流。

2011年,杨淑亭遭遇车祸下半身瘫痪。在人生的谷底,得益于党的一系列好政策,她开办生产足球、箱包等企业,带动了家乡数百家贫困户脱贫。

2019年5月,在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了她。

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杨淑亭代表残疾人群体进行发言。

“再次见面,我也很高兴,为你自强不息的精神而钦佩!”听了杨淑亭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保护好残疾人权益,残疾人事业一定要继续推动。你提到的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我们要高度重视。”

无“碍”的生活,来自有“爱”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把推进残疾人事业当作分内的责任,各项建设事业都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其中,不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

《“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两期国家残疾预防5年行动计划……全方位、立体化的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让幸福触手可及。

△2023年9月7日,江苏省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在校园里散步。

今年的全国助残日,习近平主席向康复国际百年庆典致贺信时强调:“中国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多中国人的现代化,也是8500万残疾人一起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要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尊重和保障人权,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支持和鼓励残疾人自强不息。

在奔向共同富裕这条现代化道路上,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我们都是奔跑者,我们都在向梦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