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世百家言】关于陶谷和浠水陶谷墓


(撰稿人:陶宏愿)

陶谷(902-970)本姓唐。
公元942年,后晋高祖石敬塘崩。其子石重贵即位后诏告天下:“州县及官员、人姓名,与先帝讳同音改之”。谷公时任员外郎,知制诰,兼管内外词告。为朝廷近臣。其姓“唐”与高祖石敬“塘”字同音相冲,必须改姓。又因陶、唐二姓同源,都出自尧帝陶唐氏,故谷公改唐为陶姓。陶谷生于何处?我手中的资料有三种说法。
·《宋史》陶谷传:
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长武县)人。
·《浠水名人之古代篇》· “北宋大臣陶谷”一文中载原籍山西晋阳(今太原),寄籍于邠州
·楚·黄《陶氏宗谱》卷三
祖(谷)于浔阳生、于夷寄籍于邠
如果以上三种记载都是真实的,可以归纳为:陶谷的祖籍是山西太原,出生地是江西九江市、后迁居到陕西的彬县、长武县。


陶谷的经历
·《续资治通鉴》宋纪六载:陶谷经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朝。历任翰林承旨、知制诰、礼、刑、户部尚书;开宝三年(970)十二月庚午卒,命中使监护葬事,赠佑仆射。
·楚·黄《陶氏宗谱》卷三
北宋开国名臣,翰林学士,礼部尚书陶谷,字秀实,号希仁。唐天复二年(902)生于江西浔阳(今九江市),北宋开宝三年(970)卒于河南开封,葬于蕲水(今浠水)。
陶谷的父亲唐涣仕唐为夷州(今贵州凤冈)刺史,因唐末之乱,夷州失守,刺史被害,时陶谷未满五岁(一说三岁),随母柳氏寄居于邠州兴平杨宗本家。
陶谷的祖父唐彦谦,历任晋、绛、阆、壁四州刺史、有诗名,自号鹿门(襄阳)先生。


陈桥兵变中的陶谷
五代后周时,赵匡胤的谋士赵普因“甚爱其才”,将陶谷荐为“赵府幕宾”。
后周柴世宗柴荣(也称郭荣)显德六年(959)去世。其子柴宗训七岁即位。时赵匡胤为殿前都指挥使兼归德节度使;统军北御契丹(辽国)。当大军行至离开封三十里的陈桥(商丘)驿站时“行动缓慢”。期间,由赵普、赵匡义(赵匡胤的亲弟弟)密使陶谷(因识天文)依据“五星联珠”的天象特征,到军中将士里散布“拥(赵)检点做天子的”天象·八卦特征是如何演绎加以指点、解读。经陶谷大学仕神乎其神,头头是道的一番煽动,“这群一介武夫,竟一时鼓噪而起,高呼:“拥检点做天子、杀回开封去,受周禅 即皇帝位”!
赵普,赵匡义密使陶谷赶紧做的第二件事,即利用陶谷时任后周“知制诰”的合法身份,以后周皇帝柴宗训(七岁)的名义,写好让位于赵匡胤的诏书。陶谷是行家,不会出差错;加之身份合法,不会引起外界的怀疑。
再说赵匡胤回到开封,“从容就座,百官依次来到殿前,赵普把陶谷事先拟好的禅位诏书交由后周的宰相范质当朝宣读:“天生蒸民……”诏书全文共135字。史称:“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诏”。
它使赵匡胤顺利夺权,由后周的重臣“都检点使”脱变为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并美其名曰:“禅让”!立国 号为建隆。宋朝立国也从960 年正月初一算起。
时年赵匡胤三十三岁。
陶谷五十八岁。


陶桥兵变后的陶谷
陈桥兵变后,宋太祖“授陶谷翰林学士,进礼部尚书”之职。每有疑难便着陶谷相问,自此陶谷便成为太祖的心腹大臣。
·太祖即位后,为荡平中原,与谋士赵普为“先打北汉” 或“先攻南唐”发生了争执,双方相持不下,于是太祖想到了陶谷。便派陶谷以回访的名义到金陵(南京)去,以窥测南唐的虚实。陶谷此行的结论报告是:南唐不足为患。让太祖吃了一颗定心丸。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赵匡胤即位后,因担心部将拥兵自重,不知如何处理, 于是由赵普联络陶谷共同策划了“杯酒释兵权”的全过程。
·太祖称帝后,仍然取用前朝的宰相范质,王溥为宋相。他想取用赵普为相犯了难;便问陶谷该如何处理。于是陶谷便借一次陪同范质、王溥游乐的机会,当范、王二相正高兴时,陶谷暗示范质、王溥“见好当收,以免乐极生悲”。当二人问陶谷怎么办时,陶谷则说:“以主动辞去相位,并举赵普一人为相,以合宋主之意为妙”!果然,太祖“欣然准奏”!
·赵普一人为相后,时间一长,君臣难免生隙,太祖也想钳制一下赵普的权力。于是私问陶谷:古者亚于宰相者为何官?陶谷对曰:唐为参知政事。不久,宰相赵普身边便多出了两位“参知政事”。
·大宋乾德五年(967年)四十岁的赵匡胤喜得二皇子赵德芳(后称八贤王)。
一是改乾德六年(968)为北宋开宝元年;
二是大赦天下;
三是开科取士(史称:北宋开宝元年戊辰科)。
命陶谷为本科主考,副考则是太祖的亲家,皇长子赵德昭的岳父卢多逊。


后世对陶谷的评说与辨析
·说陶谷在陈桥兵变中,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窥测方向,私拟禅诏”这与史实不符。事实上,陈桥兵变的总策划是赵普,幕后操盘手是赵匡义,赵匡胤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说陶谷对主不忠,卖主求荣,至今留下“人品不好”的骂名。我一直纳闷:为什么后世史官对陈桥兵变中“三赵”只字未提,而独责陶谷一人;恐怕是有碍于皇帝和宰相的颜面罢!须知陶谷在陈桥兵变中只不过是一个“丫环”的角色。
·更有甚者,楚·黄(冈)《陶氏宗谱》有这样的记载:“故前谱(对陶谷)多削而不载”的说法。而把陶谷的儿子陶邴列为“入楚之始祖”。现在当然不是问题,因为“寻根进入新时代”。浠水竹瓦普、新洲阳逻中份沙咀谱;黄石、阳新、大冶谱;黄陂、云梦、孝感谱都已经把陶谷作为楚、黄陶氏的始祖入谱,值得庆贺。



关于浠水陶谷墓



《麻城老大房谱》载:
谷祖墓地位于蕲水县南乡金鼓山西麓苦竹垮前乙山·辛向兼辰戌三分(今浠水县团陂镇大屋咀村南面、旧志记为金鼓山、陶家坊、距团陂镇约8华里)。
浠水为何有陶谷墓地?这要从陶谷的儿子陶邴说起。陶邴为北宋开宝元年戊辰科第六名进仕,在殿试中深受赵匡胤的喜爱,便留于中书省,任起居舍人,正六品衔。即太祖把陶邴留于中书省负责记录其言行的专职文官,是他的贴身近臣。陶谷于开宝三年(970)十二月庚午在家中“无疾而终”。陶邴急忙进宫向太祖告假丁忧。太祖对陶谷的突然去逝“甚惜之”。并对陶邴道:公葬于何处?邴对曰:臣就近至孝。于是召殿前侍御李莹拟旨:钦赐陶谷墓地于淮南西江北道蕲州路蕲水县,命中使监护葬事,赠右仆射。
陶邴接旨后,在中书省特使的监护下,来到蕲水县,经风水师的精心卦测后,选择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浠水陶谷墓:
墓碑“故显考陶希仁之墓”。
墓左镌“孝男陶邴立碑”一块。至今还在。
浠水陶谷墓从清顺辛卯(1651)科举人陈瑹拜陶谷墓并题吊墓诗文起至今(2000年),350年间共进行了八次大的修膳,2008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也有两处陶谷墓。
·据《长武县志》载:北宋刑、礼、户部尚书陶谷邠州新平郡宜禄(长武县)人。开宝三年(970)病逝京城,柩归故里,葬于县城西北8里地掌乡陶林村(相传陶翰林故址而得名)。土冢高8米,周长60米,墓侧附有小冢;墓地双冢均于1958年平毁。
·陕西咸阳彬县城关镇刘家塆东高台地有谷公墓。墓高三米,周长三十六米;墓前有碑楼:“宋代文人陶榖墓”。195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重修,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2006年十月,麻城岐亭胜五公后裔陶永金专程前往拜谒,并拍回图片。
陶谷因陈桥兵变拟“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诏”而闻名于后世。于是正史稗史,正传外传,轶闻传说,曲艺杂谈,诗文书画,交相掺混,至今使人真伪难辨。这让我记起一位史学家说过的话: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有多少成份是真实的?于是我问自己:我上面所收集、罗列的这点文字,又有多少成份是真实的,我无言以对。它可能与历史上“赵匡胤暴死之谜”一样,或许是一个史历之谜。但它更撩起我要对陶谷和浠水陶谷墓作更进一步的探索,以期找到更接近于真实的历史。

附:参考资料目录 

·《五代后晋·少帝纪一》:“谷公避讳改陶”

·《宋史》卷二六九 · “谷公传”

·《赵匡胤传》2016·版

·《陈桥兵变》2011·1·第一版

·《中国未解之谜》2011版

·《浠水蔡河郭氏寻根》2018版

·《黄冈文史》2022第一版

·《文革名人风云录》·叶永烈·1995年版

·《浠水名人·古代篇》

· 浠水文史21辑·2018版

·《新华字典》2003·10·第10版

·《浠水县志》1992年5月第1版

· 楚·黄《陶氏宗谱》

一新洲阳逻八修宗谱·1993年版

一新洲阳逻九修宗谱·2015年版(雁行本)

一浠水竹瓦、黄石、阳新、大冶八修宗谱2016年版

一黄陂、云梦、孝感谱·2014年版

一新洲阳逻中份沙咀谱·2016年版 —《麻城老大房谱》


(作者:陶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