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丘陵为主的乡村,行路难、农业机械化难,如何克服相对劣势、找准自身特色,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
浠水县清泉镇峰山村产业振兴的探索之路,可以带来一些启示。
从5月至9月份,峰山村3000亩山丘相继有不同品种的水果成熟,一拨拨游客前往山上采摘体验,一辆辆小货车将新鲜水果运往商超……
“这片果园,把整个村子带活了,几年间,村集体收入实现从负债到20多万元的突破。”峰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华说,8年前,这里是杂草丛生的荒山丘,如今,果树和药材绿满山头,美了生态、旺了产业、富了百姓。
转劣势为优势,荒山绿了
从浠水县城往北9公里,就到了由桂桥村和飞虎山村合并而成的峰山村。
这里,2/3的耕地处于丘陵地带,曾经传统农作物难种植、分散零落,不成规模、效益低,村民纷纷外出务工。一边是靠山不吃山,发展无门路的窘境,一边是荒废沉睡的山丘。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浠水县乡村振兴局局长蔡熠介绍,为将峰山村“沉睡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的资本,县镇两级整合300多万元资金,建好四好农村路、提升人居环境,补设施、整环境、引企业……协力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发展特色高效产业。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几年来,峰山村引进湖北国色生态农业公司、黄冈四季鲜果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陆续流转3000多亩荒山荒地,连片打造完成现代化、标准化、集约化的水果、药材种植基地。
来到峰山村观光采摘园,溪水潺潺流淌,梯田层层叠叠;紫薇、芍药、牡丹等药用花卉满山遍野;水蜜桃、黄桃、白桃、猕猴桃等高端水果挂满枝头。
四五月芍药牡丹花开,五六月收获水蜜桃、白桃,七八月收获黄桃,九十月收获青州桃、猕猴桃……如今的峰山村,逐步实现了春夏秋冬有果尝,一年四季可采摘的目标。
“我们采用果树+花卉套种的模式,整个片区产业实现了分散向聚集的转型升级,年水果产量达15多万公斤,年创产值近500万元。”湖北国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谈小惠介绍,基地栽种的是引进外地的高端水果品种,如黄桃“金皇后”,汁多脆甜,果实含有硒、锌等微量元素;红心猕猴桃,果肉细嫩、香气浓郁,备受消费者喜爱。
一产“接二连三”,产业旺了
扶贫车间连着冻库,工人们在忙着清理设备;新建的游客接待中心,迎来一拨拨游客;一字排开的民宿拔地而起,正在进行装修……顺着一条多彩旅游路,环峰山村走走,一派产业兴旺的景象。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一产必须‘接二连三’。”谈小惠说,几年来,在县镇村真金白银支持下,公司围绕优良品种培育、生产种植、冷链物流、加工配送、技术推广于一体为发展脉络,投资1亿多元,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一期建设2000余亩特色林果产业园,完善自动灌溉体系、修建气调保鲜库、产业公路近8公里,新建游憩景点4处;
二期扩大产业规模,建设第一个扶贫车间,引进第一条果汁、果酒、果脯生产线,推进水果、油用牡丹、芍药等精深加工;
三期建设涵盖中医药文化体验馆、直播间、地标优品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游客接待中心,新建的民宿、农家乐即将投入运营。
通过几年发展,逐步形成了种养-深加工-冷链物流-餐饮住宿-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旅深度融合新模式,目标是五年内全产业链年营业额突破千万元。
“去年,全村接待采摘观光游客2万多人。”刘华表示,将进一步向上借势借力,做好高端水果及中药材的全产业链价值开发,挖掘北宋医王庞安时文化名片,打造以采摘、体验、赏花、游园一体化的“大健康产业”田园综合体,争创“AAA”景区,擦亮“桃”然新峰山的亮丽名片。
探索“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百姓富了
5月7日早上,峰山村村民李春芳把孙子送到学校后,来到国色生态公司的特色林果基地,给即将成熟的桃子套袋。
“对桃子进行套袋,既能防治病虫害,又能使桃子光泽好、口味好。”60多岁的李春芳是脱贫户,常年在该基地务工,从事除草、修枝、施肥、采摘等工作,年收入2万多元。和李春芳一样,全村在基地固定务工的11人,打零工的60多人。
产业活了,返乡创业的人多了。一直在外务工的90后汪灿,返回家乡,做起了直播带货,成了知名网红“桃子姐”,高峰期一天带货百余单水果,一年农产品销售额近20万元。
近年来,峰山村积极探索“企业+村集体+农户”发展合作模式,发展5000户农户种植2万亩的特色林果基地,实行保护价收购;创新“6小时工作制”“暑期工”等灵活就业模式,吸收留守妇女、脱贫户等在企业务工,带动10多名返乡大学生回乡创业,促进农户致富增收。
因地制宜,发展一片产业、建成一片景区、造福一方村民。峰山村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盘活丘陵山区的“沉睡”资源,构建高端水果“三产融合”发展格局,每年发放村民务工工资100余万元,村集体年收租金近20万元,同时还能享受基地产业纯利润30%的股份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