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县工程看浠水】“散田”变“良田” 增收添动力

“小田并大田”是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促进农田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县主动作为、积极开展“小田并大田”试点,让“碎片田”“天收田”变成了“规模田”和“致富田”,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日,位于汪岗镇高家畈村的浠水县丰收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十分热闹,村民排着队到办公室领工资。七组村民高方连一直在合作社工作,他满载而归,欣喜溢于言表。

汪岗镇高家畈村七组村民 高方连:我今天拿了工资非常高兴,一年拿两份钱,一个是田亩(租金)的钱,第二个是自己打工的钱,合作社工作可以,离家又近。

这么多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务工并受益,得益于近年来“小田并大田”政策的实施。多年前,高家畈村还是个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空壳村,田地分到各家各户,一块大田被分成两家或多家小块田,十分细碎,不便于耕作。

汪岗镇高家畈村党支部书记 杨秋明:因为咱们这儿的田块太小,水系不发达,灌溉到不了田,成本高,收益低,我们(以前)也引了好多企业家、种田大户,他们不愿意到这个地方来。

好好的田地大面积荒废,村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好在“小田并大田”吹来了“春风”,通过摸索,高家畈村走上了“承包权稳定化,经营权数字化”的道路。目前,全村位于陈庙河大畈960亩、830块“零碎田”,已合并成100多块“大块田”,实现了“中低产田”与“高产田”的统一整理、统一流转、统一耕种。经过改造后的田块,土地面积增加了5%。

汪岗镇高家畈村党支部书记 杨秋明:我们通过和村民商量,每家每户地做工作,以耕地租金抵改造费用的形式,按照种植要求,先后投资37万元,对耕地进行整合。

梧桐引得凤凰来。“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完善基础设施,对市场主体有了天然的吸引力。2022年,浠水县丰收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成功落户,负责人李会昌作为种了20多年田的“老把式”,流转了村里1600亩耕地用于种植水稻和道地药材,不仅充分发挥了耕地的作用和价值,还为村民们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浠水县丰收优质水稻专业合作负责人 李会昌:田梗子减少了,产量提高了,一百亩田平均可以省到三到四亩田的梗子出来,机器下田方便了,水好管理一点,人工费用也可以减少很多。我们合作社固定的员工大概有45个左右,他们年收入大概多的有两万多,少的也有几千块钱。我们这里去年每亩平均产700公斤湿稻子,年收入总值50万左右。      

除了市场主体收益,村里也因此突破了“零”集体经济收入的局面。

汪岗镇高家畈村党支部书记 杨秋明:我们这里水田租金每亩450块钱,村里每亩能拿50块钱,我们这儿的年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以拿到4万多。

据了解,高家畈村的成功试点,吸引了周边南凉亭村、西坳村和天子岙村参与到“小田并大田”中来。浠水县丰收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到3000多亩,有效提高了土地流转率,减少了农田撂荒现象。

(作者:浠水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洪京燕 程玉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