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工艺美术大师祖孙三代,在湖北蕲春传承管窑


管窑镇,虽是黄冈市蕲春县3万人口的滨江小镇,却拥有18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何良法便是其中之一。管窑是湖北三大名窑之一,出身陶艺世家的他,自13岁起便踏入了管窑陶器厂的大门,开始了他的制陶生涯。

蕲春县管窑镇“柿外陶园”陶艺景区。 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每一个陶器都是有生命的。”10月22日,坐在柿子树下的“柿外陶园”管窑陶艺景区里,何良法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如是介绍自己的制陶哲学。

管窑镇,古有“窑州”之称。史料记载,管窑镇制陶始于隋唐,北宋初年初具规模,兴盛于明朝洪武年间,曾有大小窑场近百座。当时,蕲春管窑、汉川马口窑与麻城蔡家山窑一起,并称为湖北历史上三大民窑,“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敝江来”的景象曾在这里不断上演。据蕲春县文旅局公众号介绍,管窑陶是民间窑口所出,为民用陶,长期沉浸于鄂东地区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之中,采用手拉坯的制作工艺,逐渐形成生活气息浓郁、气韵优雅,既有阳刚之气,又有古朴典雅的特点。上世纪80年代,管窑有310多种花色釉色问世,远销欧美、日韩等10多个国家。

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面对塑料制品、玻璃制品等现代产品的冲击,管窑陶艺产业曾一度陷入困境,何良法临危受命,接任管窑陶器厂党支部书记和厂长职务,进行一系列改革尝试,但未能从根本上扭转颓势。2004年,管窑陶器厂基本停产,大部分窑厂工人选择外出谋生。

管窑陶坚持采用手拉坯的制作工艺。

出于对陶艺的热爱与坚守,何良法并没有选择一同离开。“不能让祖艺断在我手上”,何良法秉持着这份信念,在窑厂停产后,他选择继续潜心钻研陶艺,从泥料配方到陶坯成型,从施釉到烧制,日复一日,循环往复,制陶技艺实现了跃升。

2007年,管窑镇“手工制陶技艺”被列为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何良法成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他获评“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为管窑陶艺赢得了广泛赞誉。

2011年,时任管窑镇党委、政府提出建设管窑陶艺小镇的发展计划,振兴“楚窑文化”的号角自此正式吹响。此时,何良法的两个儿子何建平、何晓胜在深圳已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是去是留,这一问题被摆在兄弟二人面前。

源自内心深处对陶艺的热爱与对家乡的眷恋,何建平、何晓胜毅然决定返乡,共同投身于陶艺事业。他们明白,将管窑陶艺重新发扬光大,是父亲一辈子的梦想,他们有责任从父亲手中接过擀泥棍,共同守护这份传承。

2013年7月1日,对父子三人而言,意义非凡。这一天,湖北明窑陶艺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在公司内部,他们三人各司其职,有了各自明晰的分工:父亲何良法继续深耕制陶工艺的研究与精进;长子何建平出任公司总经理,肩负起经营管理的重任;而二儿子何晓胜则担任公司副总经理,专注于生产研发领域的工作。

管窑拥有18位湖北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何良法是其中一位。

最初,何建平便开始思考,如何能让管窑陶艺拥有更广阔的出路。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同将陶瓷发展与文化旅游相结合作为一条可行的路径。

思则定,定则变。“柿外陶园”陶艺景区不久后落成,很快就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体验陶艺。同时,何建平还提出建立陶文化产业孵化园,开展大学生实习实训和中小幼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如今,每年接近5万名学生走进陶文化产业孵化园,学习这项流传六百多年的制陶技艺,管窑陶艺的传承与发展也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柿外陶园”推动陶艺传承和文旅融合发展,游客可以品尝餐具全部为管窑陶制作的特色农家菜。

另一边,何晓胜同父亲何良法一起,利用本地独特的原生态红色陶土资源,传承管窑“八技”制陶工艺,并融合更高阶的制陶工艺与技术,创新研发出“管窑红”系列陶品。这一系列作品的诞生,不仅标志着蕲春管窑制陶业实现了从民用陶器向工艺陶器的历史性跨越,更在湖北省内率先填补了特色楚陶制品的空白。

这一进阶,也意味着管窑陶器已经跃升至艺术审美与收藏层面,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管窑陶艺的市场价值与品牌影响力。如今,何良发父子的公司已成为管窑镇最具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

时至今日,曾享誉全国的湖北“三大”民窑,仅有蕲春管窑策源恪勤,窑火续薪,成为唯一仍在生产的楚窑代表。

在两代人的熏陶之下,何良法的孙子何益帆也加入了陶艺传承的行列。

为了更好地助力家族事业,何益帆在大学期间便选择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从武汉传媒学院毕业之后,何益帆回到了家乡。爷爷何良法将他视为关门弟子,将毕生技艺倾囊相授。

作为深谙互联网的年轻一代,何益帆决心利用网络的力量来推广管窑陶艺。他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电商领域积极探索与实践。他在抖音平台上创立名为“湖北明窑·柿外陶园”的账号,分享陶艺文化,意图让更多人“看见”管窑陶艺。

今年5月,何益帆邀请到罗田燕儿谷网红“谷哥”,在管窑开展一场网络直播。令祖孙三代没有想到的是,管窑陶具当天就售出了超过1万件,让公司生产库存迅速告罄,成功让管窑陶艺产品实现了小范围的“出圈”。

采用手拉坯制作工艺的管窑陶早已摆脱陶器粗糙的问题,越发精致。图为“柿外陶园”工艺美术大师何登明创作的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管窑木叶盏”。

在三代人的共同努力之下,窑火不再沉寂。2024年4月19日,78岁的何良法正式被湖北省陶瓷工业协会聘任为“陶瓷艺术与产业发展专委会总顾问”, 玩泥巴的孩童成为了湖北楚陶界的“泰山北斗”。

“坚守住管窑陶艺,就是保住了祖业。或许现在我们还无法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但几十年后,甚至百年后,其价值自会显现。" 何良法语气坚定地说道。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