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融媒体记者黄习文 洪甜甜 黄新生 冯伟报道:这是一场历史罕见的大灾害,3.04万亩农田遭受没顶之灾,它的破坏力度如此之大,连年过古稀的老农都不曾经历过。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抗灾之战,从及时部署,到科学施策,水退一分、地抢一寸,半个月的时间,完成全部的抢排、抢收、抢种,这片大地又重现生机!
五水汇合 一片汪洋
“这下全完了。”7月6日,浠水县汪岗镇畅源农业合作社的种粮大户陈文望着眼前的一片汪洋,一下子懵了。他承包的8700亩稻田全部遭受了没顶之灾。
“前段时间所有的种子化肥已经全部投入进去,现在5400亩稻虾、3300亩双季稻全部被淹,损失在1300万左右。”陈文万念俱灰,“我这个合作社怕是办不下去了。”
陈庙河属巴水河最大支流,全长14.7公里,有成片平整农田3.04万亩,是浠水县最大的高标准农田示范片,也是今年全县的农业重灾区。
“陈庙河流域首尾两端地势较高,周边五个乡镇的水从五条支流汇入,朱泗桥到万家店万亩大畈又是一马平川。”汪岗镇副镇长姜安成解释说,“这种‘漏斗’型地势,遭遇今年严重洪灾形成了历史罕见的内涝。”
7月6日上午,汪岗镇迎来入汛以来最大降水,日降水量达340毫米。当日白洋河超历史泄洪,造成洪水叠加,陈庙河过境洪峰流量达270m³/s,远超180m³/s的设计最大过境流量,导致陈庙河及支流多处漫堤,10余处溃口。由于持续强降雨,至7月8日,积水漫过堤岸超50公分,整个陈庙河流域一片汪洋,流域内3.04万亩良田成为一片泽国。
水高浪急,泥沙俱下。待汪岗镇抢排完农田里的积水之后,人们才见识到这场洪水的凶猛。
68岁的杨花屋村八组村民马志忠感慨地说:“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水。”他承包的40亩农田,已被一片“沙海”吞没。
“沙全部冲到田里,平均八、九十公分深,最高有一米多深。”马志忠说,“我们村沿河一带一百多亩田,全部被沙压了。”
为统筹做好陈庙河片区防汛抗灾和生产自救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浠水县委、县政府精准研判、果断决策,第一时间成立陈庙河片区抗灾生产领导小组,在畅源农业专业合作社设立现场指挥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嘉国同志担任组长、现场指挥长,县人大、县审计局、县农业农村局、汪岗镇政府等县、乡领导分别担任副组长,带领工作专班、技术骨干现场研究制定灾后恢复生产方案、技术方案,指导开展灾后生产自救。
水退一寸 地抢一分
“当务之急是先把水排出去,把能收的早稻抢收回来,尽量减少损失。”这是陈庙河流域7个市场主体负责人的共同心声。
浠水县农业农村局紧急调运6台大型排水泵支援陈庙河大畈。7月8日,雨还在下,6台大型排水泵和62座抽水泵站一齐作业,抢排农田里的积水,最大限度地降低早稻损失,为抗灾自救腾出“战场”。
镇村干部群众也不等不靠,在全镇范围内调用挖掘机、铲车、运输车等机械设备,利用降雨间隙清沟排水、修复水毁设施。
“工程量小的,由各个村组织人力机械自救;工程量大的,镇里组织力量集中攻坚。”陈庙河流域管理站站长黄拥军说,“周边几个乡镇的挖掘机、铲车、运输车几乎被我们调空,每天出动近千人次,用了三天多时间,3万多亩农田积水基本被排完。”
水退一寸,地抢一分。7月13日,天气逐渐放晴,陈庙河片区抗灾生产指挥部又紧急调用大型农用机械97台套,帮助市场主体抢收早稻。
由于积水排得及时,畅源农业合作社3300亩早稻保住了部分收成。收割机在稻田里穿梭忙碌,稻谷从田里直接运输到兰溪、团陂等地的烘干厂进行烘干。
一块地收割完,旋耕机立即下田作业,一天之内便实现收割、整田、施肥全程机械化操作,通渠灌水后第二天就可以移栽秧苗。仅用三天时间,整个流域抢收早稻4820亩。
“县农业农村局调拨了27台农用机械,平均每天投入52台机械、120多人力,一天抢收800多亩,最多的时候一天抢了1405亩,到17号全部抢完,收了300多万斤稻谷。”
说到这里,曾经绝望的陈文露出了一丝笑意。
10天时间 抢种6000亩
从7月11日开始,4.4万斤水稻、玉米种子,3000包蔬菜种子,4.2万张育种软盘及化肥、农药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被运送到汪岗镇,由镇里统筹发放给市场主体和农户。
“7月11号我就领回了2万斤水稻种子,浸种之后,13号开始抢种。”陈文说。“县里还给我们调拨了农业机械、背负式播种器和化肥、农药。”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抗灾战斗中,陈文感触最深:“是县委、县政府给了我希望!”
正是在灾情发生后的当天,浠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郭卫清与陈文一起站在齐膝深的水中,现场向省农业厅电话求援,在全省率先争取到39万斤储备种子,既为陈文这样的市场主体带来了希望,也为抗灾自救赢得了时间!
种子有了,技术保障同步跟上!
今年64岁的老党员范绍斌退休已3年多,身为高级农技师的他,有着几十年的农业抗灾自救经验。灾情发生后,他主动请战,要求进驻陈庙河抗灾生产指挥部。
与范绍斌一起进驻指挥部的还有吴细卯、周建光两位农业专家,三位专家迅速深入实地,详细了解茬口、作物品种和受灾情况,并于7月13日形成正式的救灾技术方案。
“我们的方案就是立足一个‘抢’字!”专家组组长吴细卯说,“科学抢种、分类抢管,保证不误农时、不停耕种。”
方案有了,专家组在指挥部挂图作战,因灾施策。
对退水较早的田块,采取“倒种春”种植方式,为受灾农田“抢”出效益。
“所谓‘倒种春’,就是把早稻谷种当做晚稻来种植。”范绍斌解释说,“我县在双季稻北缘线,如果正常种晚稻,可能无法成熟,‘倒种春’能够保证晚稻种植面积,也能够保证足够的产量。”
对退水较迟的农田,专家组指导农户利用退水较早的空闲农田集中软盘育秧,确保不误农时。
“让秧苗早一点在田里生长,等长到‘两叶一心’再移栽,一亩秧苗可以种20亩稻田。”范绍斌说,“这个方法就是打‘时间差’,确保晚稻面积不少一分。”
技术有了,服务跟上!
专家组3人每天早出晚归,沿着14.7公里的堤岸,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软盘育秧、抛秧、施肥。在专家组的指导下,自7月13日至7月22日,仅10天时间,通过人工直播、人工抛秧、无人机播种,无人机防治、施肥等多种方式,陈庙河流域共抢耕农田6360亩,抢种翻秋晚稻6360亩,比预计时间提前了4天。
“能够10天完成任务,主要归功于陈庙河流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田进行了投入改造。”范绍斌感叹道,“‘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生产自救效率。”
做足功课 科学管理
“22号以前我们的任务是救灾减损,24号开始是管理增收。”
对于陈庙河片区每一个阶段的抗灾生产自救任务,专家组早已形成明确的规划和预案。如何通过科学、精细的田间管理保障粮食产量,是专家组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任务。
周建光说:“农作物长期水淹,田间氧气含量低;抢种的早稻稻蔸没有腐化,会产生有毒物质;水打沙压造成耕作层被破坏……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必须精准管理精准施肥。我们已经提前制定了针对性的水肥管理预案,正在逐步实施。”
7月24号,陈庙河大畈万亩农田仍然是一派繁忙,农技人员将调配好的农药装入无人机的容器内,操控着4架无人机飞到稻田上方,将农药均匀喷洒在秧苗上。
“连续降雨和高温高湿会导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基腐病等病虫害爆发,必须实行统防统治。”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杨小宝说,“我们提前制定了方案,普打一次药、普施一次肥,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
到目前,在各方努力下,陈庙河流域内已实现抢管农田24040亩,为全面夺取抗灾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天高云阔,陈庙河已经恢复了往日宁静。14公里堤岸连接着四通八达的道路、桥梁,各种农用机械在田间和道路上奔忙,这片被洪水浸泡过的土地,重新恢复了生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