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融媒体记者冯伟 毕火民 报道:今年的洪涝灾害致使浠水县巴河镇西洋河流域13个村,12080亩农作物受灾,绝收面积近6000亩,由于地势低,退水慢,当地运用旱育秧技术,提前备好了秧苗,为水稻生产抢下了最后的农时岔口。
西洋河流域内的农田长时间被洪水浸泡,截止8月9日,还有近千亩农田尚未退水。俗话说“不插八一秧”,在农业生产自救中,秧苗供给和水稻种植的最后时间节点尤为关键。
浠水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皮楚舒说:“旱育秧秧苗目前大概在5叶到6叶,抛到田去以后,大概3天可以立起来,8月10日以前都可以抛栽和移栽,后期密切加强管理,对迟播,迟抛栽的加强管理,确保产量达到正常水平。”
旱育秧实际上是倒种春的救灾措施,在西洋河流域,县农业农村局的农技人员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原则,从7月20日到7月25日,陆续在较早退水的旱地里撒播早稻种子200多亩,15天的秧龄后,可保证最迟在8月10日退水田块的秧苗供给。
有了秧苗就有了希望。长春村三组村民张国泰家里有3亩水田,2016年曾被洪水淹过,当年,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用旱育秧技术改种补种,收成还不错。今年,自家田里洪水退去的第二天,张国泰就抓紧时间抛洒秧苗。
巴河镇长春村三组村民张国泰说“我一个人种了三亩田,淹了,国家给种子,这秧苗是国家下的,能活,有产量,一亩田一千二三百斤多斤。”
7月22日退水以来,在西洋河流域,乡亲们正忙着扯秧、插秧抛秧、运秧,农技人员正在对每个退水田块进行逐天分析,科学制定改种补种方案,分工协作,农业自救正在加速推进。
随着洪水一寸一寸退去,西洋河流域的农田正在一寸一寸复绿。截止8月10号,西洋河流域已完成改种补种水稻5000亩、旱地作物1000亩,抢管在田作物6000亩,尚未退水的400亩田地计划改种“一菜两用”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