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好手艺,这下舒服多了,真的多亏了你们!”10月30日,浠水县蔡河镇福利院的张新珍老人剪完发后,对志愿服务队员邓心美不住地感谢。
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建平台、拉队伍、创办示范点、开展“七彩”志愿服务活动,蔡河镇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粒粒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正以各种方式融入百姓生活,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绣出崇德孝善“花”
该镇汪家坳村流传着一个“孝心动天水倒流,鱼龙报恩跃双鲤”的双鲤传说,讲的是恕大塆孝顺媳妇汪巧儿孝心动天、鱼龙报恩的故事。长期以来,在孝善传说的浸染熏陶下,村民们始终保持着优良家风。
走进郭旺志家,他和妻子正在照料卧病在床的老父亲,整理床铺、涮洗尿桶、轻声询问......小小的家里,温情满满。去年老父亲在家不小心摔了一跤,住进了医院,在家卧床至今。
“郭旺志不仅孝顺父母,对儿女尽职尽责,作为贫困户的他也是不等不靠,凭借二十多年的藤编手艺,在家办起了藤具加工厂,早已脱了贫。”村党支部书记占春苔说,“我们村还有很多这样的典型,像郭金春、毛金阳,都是孝顺老人、关心老人的好榜样。”
不忘古训以孝德传家,汪家坳村将家风传承作为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载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办道德讲堂30场、评选好婆媳5户、好妯娌5户、十星级文明户50户、五好老人6人,组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孤寡老人,开展志愿服务为老人义诊、理发,站内设儿童涂鸦学习驿站等。
“充分发挥孝德文化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汪家坳村探索出了一条弘扬孝德文化,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该镇文化站站长皮劲松说。好的家风如春风化雨,渗入到群众的心里,让文明之花在汪家坳灿烂绽放。
结出扶贫“果”
“我现在在村里的扶贫车间当保安,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稳定收入,家里还种了2亩多的口粮田,生活是越来越好了。”在该镇太平桥村扶贫车间里刚忙完活儿的华松长笑着说。
太平桥村过去基础底子薄弱,村集体无经济收入。近年来,该村通过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乡贤座谈会,培养乡土人才,抓实产业发展,建起了120亩瓜蒌、300亩猕猴桃、65亩百合、2500平方米扶贫车间等产业基地。
“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践行扶弱济困的志愿服务精神,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该村党支部书记华学初介绍。
太平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着力打造“六桥”文化(红色桥、连心桥、爱心桥、致富桥、幸福桥、太平桥),将文明实践活动、脱贫致富科普学习、志愿者学习教育培训有机融合,培育文明新风。文明实践站内建设爱心驿站,传承村级文明新风和创新敬业精神,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
“文明实践这个‘大舞台’,成为脱贫攻坚‘助推器’,成为密切干群关系的‘润滑剂’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连心桥’,推动了文明实践与脱贫攻坚的‘双丰收’。”蔡河镇宣传委员艾锐说。
浸润文明“田”
“情满窑嘴为民永做清官,心系家乡从政不当昏吏。”走近蔡河镇窑上咀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副镶嵌在大门两边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
窑上咀村有着悠久的楹联文化底蕴,每逢喜庆日子或重大节日,都有写对联的习惯,许多村民都是楹联爱好者。
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窑上咀村立足楹联文化特色,探索出了一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新路子,让乡村文化品牌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精神食粮,为群众带来了文明新风。
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设有传承文化教育中心和诗联文化教育中心。2019年,窑上咀村举办“秀美蔡河镇·情满窑上咀”中华诗联曲赋大赛,吸引了大批诗联文化爱好者参与,共收到国内百余幅参赛作品,其中多副优秀作品被装裱起来悬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
“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文明实践的内容中,将文明新风润物细无声地传播到千家万户,窑上咀村家庭纠纷和邻里矛盾少了,赌博陋习也不见踪影。”蔡河镇宣传委员艾锐说。
一个个志愿服务项目、一处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一支支志愿服务队……推动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精神在蔡河落地生根。
“筑牢阵地聚民心。”该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嘉国说。浠水因地制宜,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开展富有本地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切实打造浠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特色品牌。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吕博林 通讯员 李五洲 方俊 王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