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9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和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的浠水,是我省贫困人口基数较大的插花贫困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46308户13.2 万人,是黄冈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清泉镇翟铺村花涧谷田园综合体。(周猷 摄)

6年来,该县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守初心、担使命的直接体现,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做到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截至今年11月,9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01

“兴产业”

来一场振兴农村的产业革命

猕猴桃成熟季节,散花镇石牛山村种植大户干少华的微信闪个不停,来自上海、深圳等地的客户纷纷要求订货。“单价每斤100元,相当于10元一个。”他的报价并没有吓退客户,最大的一笔订单,一次订了500公斤。

个头只有普通猕猴桃一半大,身价凭啥这么高?“凭有‘三高’——高糖、高有机酸、高营养价值!”干少华自信的背后,是品种选择和销售方式,都不寻常。

石牛山村猕猴桃基地依山而建,624亩梯田型基地整齐地栽种1.73万棵猕猴桃树,基地花费数百万元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引来专利品种,不施化肥农药,产品主打有机高端市场。网上认养销售,形式新颖,目前网上顾客认养超过6700棵,每棵每年收费1998元,当年结出果子归认养顾客所得。基地带动周边村庄89名贫困户脱贫,光劳务工资就支付140万元。

梯田改种猕猴桃,身价骤增20倍。看到变化,浠水县有80多家市场主体参与建设猕猴桃生产基地。

▲贫困户在散花镇石牛山猕猴桃基地务工。(方俊 摄)

“只有连着舌尖,田间才有奔头。”按照这个思路,浠水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抓410、短抓4特优”,长线特色产业以发展10万亩猕猴桃、10万亩油茶、10万亩葛根、10万亩名优特水产为目标,周期短、见效快的短线产业以瓜蒌、食用菌、中药材、莲藕等4个为抓手,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连接在一条条特色产业链上,让他们脱贫增收。

在蔡河镇绿满天瓜蒌基地,600多亩瓜蒌种植基地一眼望不到头。村民们正忙着摘瓜、剥瓜。“瓜蒌每亩投入约4000元,当年收回成本,第二年产出可达6000元。贫困户种两亩瓜蒌,第二年就能脱贫。”绿满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有正与贫困户艾细全算账。他一次性流转300亩土地种瓜蒌。在土地流转、基地务工两种模式之外,他还推行入股种植,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不到两年,本村及周边有227户贫困户加入,种植基地扩大了一倍。城角桥村昔日的荒坡地,如今一片绿海。

浠水县委书记黄强胤说,农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高、坡地抛荒多,是制约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主要瓶颈,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路子,让农产品从质量到数量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增加土地产出,为产业扶贫找到突围之路,让贫困户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汪岗镇骑龙地村瓜蒌基地喜获丰收。(孙怀聪 摄)

02

“修富路”

打一场全域推进的脱贫硬仗

从201省道黄溪冲村口出发,一条长12公里、宽10米的“超级村道”直通浠水三角山风景区,沿线途经4个村庄,覆盖村民数千人。在景区周边,一些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当地特产,生意还不错。他们说,景区交通改善后,游客日益增多,村民在家门口致富有了盼头。

修通一条村路,形成一路风景,发展一片产业,致富一方村民。浠水县长付宇表示,近两年该县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出台了系列支持性政策文件,全县统一高起点谋划,明确“四好农村路”统一规划、申报、评审、设计、施工、验收、管护、运营,累计投入6.8亿元,实施“四好农村路”920公里、危桥改造31座、安防工程1050公里、绿化工程550公里。

▲国家级森林公园、4A级风景区三角山旅游路。(王维 摄)

“脱贫攻坚不是为了完成某个数据,而是要让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县委领导班子认识明确:浠水脱贫攻坚不只盯着97个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而是把552个非贫困村、把全县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一起纳入考虑。近3年,该县累计整合资金52.5亿元,其中22.5亿元用于落实贫困村“五个一批”政策,30亿元用于改善所有行政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每年财政支出的80%以上用于民生。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像这是一所山区农村小学,现代化的塑胶运动场,音乐、美术、科学功能室配套完善,学生公寓设施齐备,图书交换站前挤满学生。“这些都是均衡发展带来的可喜变化。”绿杨乡程畈小学校长张伟说。

浠水历史上曾是科举大县,由于种种原因,其教学水平一度在黄冈10个县市区中排名倒数第一。2016年,该县委县政府启动“教育振兴计划”,投入数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每年招收教师300多名,超过此前10年。2018年,浠水的教学水平跃升到黄冈市第四。“三年来,改造农村学校108所,覆盖所有重点贫困村,落实贫困生资助金5万人次、7662万元。”该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提供均等教育,是贫困户脱贫的长久保证。

“便民小道从村主路通到每家每户,儿子的小汽车下雨天爬坡,再也不用喊邻居帮忙推了。”清泉镇王家河村5组村民严淑荣开心地说。

王家河虽被划定为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并不比贫困村好多少。去年,浠水县从群众意愿最强烈、发展最需要、惠及面最广的地方入手,推进“微公益”缩小非贫困村与贫困村基础设施差距,对全县552个非贫困村5700个村民小组,按每个小组平均1万元的标准以奖代补,实施便民小道、惠民路灯和小型当家塘整治、小水渠清淤等村组小微型公益项目。

新建、改扩建、规范提档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456个;实现乡镇福利院全覆盖;农村安全饮水率达到98%以上……全域推进,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均等对待,共同发力,使脱贫攻坚成果不仅惠及贫困户,还惠及全县所有农村群众。

03

“拔穷根”

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

“圣诞节前订单多,我不能拖后腿。”洗马镇高坪村扶贫车间,6条机械流水线一溜排开,正在打包礼品盒的贫困户谢小环引人注目,动作麻利。

58岁的谢小环,曾经因病致贫,靠务农获得微薄收入。11月1日,扶贫车间开工,她成为“上班族”,每天工作8个小时,按件计酬,日工资70元左右。

高坪村是浠水县8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脱贫出列后,洗马镇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为该村引来武汉潮尚美时尚包装有限公司,共办扶贫车间,在离村小学500米处的荒废土坡上,建起一栋1500平方米的钢构厂房,生产高档包装盒出口外销。

该村财经委员、车间负责人周丹介绍,潮尚美公司负责提供设备、原材料、技术、销售,高坪村负责建厂房和生产,建厂房106万元,由县级整合扶贫资金投入,属于村集体资产,目前有46名村民在此就业,其中贫困户27人,90%是留守妇女。

该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陈正红介绍,过去扶贫产业集中在种养加工,抗风险能力普遍不足,而大中型企业集中在园区,无法进农村。浠水县将村小学旧址和闲置鸡场等场所改造成扶贫车间,吸引农产品加工、服装裁剪、家具制造、电子配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车间“放活儿”,吸纳外出有困难或不愿外出的农民群众优先就业。

▲浠水关口镇蔡桥村扶贫车间。(韩菁 摄)

截至目前,浠水县已建成村级扶贫车间26个,带动450户贫困户人均月增收2000元。

坐落在清泉镇金宝山村的一处实验室,外观普通,面积只有600平方米,年产值却过千万元。奥妙何在?

“一颗野生种子驯化成功后,在培养基中不断分裂长出新的叶片,最终克隆出上亿规模的种苗。”实验室主人陈小野说,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广东林科院下属基地从事组培育苗,去年清泉镇政府联系上他,请他回乡成立小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组培白芨、铁皮石斛、杜鹃兰、瓜蒌等种苗,目前是黄冈规模最大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

“上游环节的实验室需要投入800万元,政府引荐有实力的老板入股,弥补资金不足;下游环节的温室大棚需要用地30亩,村里代建后再转租给企业。”他说。

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分管脱贫工作的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嘉国说,留守农村的群众大多上了年纪,生产模式小打小闹,不能从根本上脱贫,必须通过更多政策支持,吸引有实力的能人回乡,把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实现稳定脱贫。

04

“闯新路”

找到乡村振兴金钥匙

站在浠水县散花镇郁港村制高点,村貌尽收眼底,错落有致的美丽村庄掩映在绿树丛中,大棚蔬菜基地一沟连着一沟,一垄垄蓝莓像梯田一样布满山丘,标准的精养鱼池碧波荡漾……

▲散花镇郁港村桑葚采摘园(周珍 摄)

“30个贫困户77人脱贫,村里摘掉了重点贫困村的帽子。”郁港村党支部书记郁卫东指着一个个产业基地说,“脱贫全靠发展绿色产业,村里建成总面积1710亩的现代生态养殖基地,有草莓、桑葚采摘,蔬菜、柑桔种植等。”

在村里新建起的民宿,郁卫东说,“跟着市场的脚步走,我们还‘种风景’,无缝对接乡村振兴。”郁港村与黄石市只有一江之隔,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四季果蔬带热了采摘游,村里请来乡村规划师指导,按照“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理念,充分利用村庄的旧房舍、旧家具进行村庄改造,在村里发动群众建设民宿,发展休闲旅游业,从一个贫困村蜕变为省级示范美丽乡村。

乡村成景区、农房改民宿,到“乡村去看景”成为一种风尚,也为亟待振兴的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浠水县以“产村融合”为导向,推动建设100个美丽乡村试点示范村,让农民的增收渠道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农事生产。

每个周六,浠水县绿杨乡星空民宿客人爆满,老板张小勇忙得像陀螺,“这里是白莲河风景最佳观赏点,过去山高路不通,电也接不进,守着好风景过穷日子,变化始于扶贫队进驻梓木山村。”

▲绿杨乡梓木山村(周珍 摄)

梓木山村地处黄冈第一大水库——白莲河东边的高山之上,一年四季美如画,曾是浠水县最偏远的深度贫困村之一。村党支部书记范胜喜说,黄冈市发改委扶贫工作队进驻后,问题都迎刃而解,4公里柏油路通车,从村里到县城比过去少花20分钟;增容变压器,办民宿不再为电所困。

“脱贫任务艰巨,干部必须干在实处,有所作为。”硬抽人、抽硬人,浠水调整33名驻村第一书记任职,重新选派1000多名县乡干部到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组成“阵容强大”的649支驻村工作队一竿子插到底,实现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全覆盖。

在梓木山村,蕲艾、油茶、黄金刺梨、桑葚等农业项目基地已经建成;休闲避暑山庄、观景台、观景亭等旅游项目正在建设中。“小而精的特色产业围着生态旅游业转,让游客引得来、留得住、带得走。”范胜喜介绍。

山水资源优势变为生态旅游优势,每到周末,游客慕名而来,给村庄增添了热闹。“乡村游带来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很多年轻人都回来了。”村民谢杏林一脸自豪的说。

村还是那个村,老百姓的脸上,多了笑容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