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贫困村的崛起之路 ——浠水县兰溪镇双河口村脱贫致富纪实

六年前的双河口村,给人的感觉除了贫穷就是脏乱臭。站在村口,空气中夹杂着一股浓浓的鸡屎味扑面而来,让人极为难受。近处的房屋没有一丝新意,只有远处零散的几处红色的砖瓦房能带给人对新生活的遐想。

如今,碧绿的山庄、宽阔的柏油路、清澈的池塘水、新农村中心湾....一幅幅生动的新农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短短几年,变化为何如此之大?村支书胡秋良告诉我们:“精准扶贫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省统计局的帮扶下,我们努力探索,因地制宜,在改善村容村貌和引导群众致富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改善吃住行是发展的第一步

“要改善一个村的落后面貌,首先必须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吃住行方面下手。”村支书胡秋良如是说。先天的自然环境和地形条件,使得双河口的村民自古以来吃水都依赖池塘水和井水,但村里的池塘因为养鸡全被污染了。对此,村委会多次召开村民大会,走访老党员和群众代表,积极做群众思想工作,宣传环保政策,关闭了57家养鸡场。先后筹集资金60多万元,清理臭水塘、压埋自来水管道,解决了5个小组197户群众的吃水用水问题,农户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

“以前的双河口村别说村组道路,就是通村公路都是土路,经济发展滞后不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见人谈起村里的变化。暴雨天,家家户户上学的孩子都怨声连连,村里的大人更不用说。进村难出村难一直是制约着本村发展的重要因素。2014年,新换届的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和“一事一议”项目,掀起了修路、建设新农村的高潮。新修通村道路18公里,配套完成水渠、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即方便了村民进出,也为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基础。

培育产业是群众增收的途径

“我们村以前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雨水合时收成就好点,遇上干旱年份,收成差得很,忙活一年能混个嘴就不错了,没啥收入。”村民李大兵说。

面对群众观念落后、产业匮乏的现状,双河村党支部一班人和省统计局驻村工作队,结合该村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不断摸索,初步确定了种植大棚蔬菜和引进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想法。目标确定后,各干部分头入户走访,与群众谈心、鼓励贫困户其它村民发展村里确定的产业。经过广泛宣传和不懈努力,仅当年全村共种植药村400多亩,同时成立了中药村种植合作社。

随着产业的发展,很多贫困群众信心得到了提振,除在蔬菜基地和药材打零工,一个月挣上2000多元的同时,自己也开始种上了药村。支部书记率先带头,把自己除口粮地以外的田地全部种上了中药村,并请来药材合作社负责人,手把手帮老百姓播苗、施肥打药除草。经过两年的努力,种植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到2020年达到10000多元。“这对于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发展死角的双河口村,是一次历史的飞跃。”兰溪镇党委书记朱慧军难掩发展带来的喜悦。

“随着产业的发展、新农村的建成,配套设施的日益完善,双河口村新的问题慢慢暴露出来了,村集体没钱,想搞好村级管理好难!”支部书记胡秋良说。是啊,水管坏了要修、灯坏了要修.....等等,要用钱了地方太多了,驻村工作队长韩立友也深感头疼。村里只有水资源,能不能搞精养鱼?第二天,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就出发了,前往仙桃、东西湖、鄂州,考察养鱼项目,最后确定发展集约养鱼项目。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20年的7月,第一批26万尾鱼苗投入生产经营,股份制合作社终于运转起来的,村两委一班人,看到了希望......

美丽宜居乡村是老百姓的向往

一棵棵桂花村整齐的扎根道路两旁,吐露生机,为不断发展变化的双河口村披上了新颜。在下大力气改善村民物质条件的同时,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在生态环境改善上也毫不松懈。结合走访调研中征集到的意见建议,以全镇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双河口村积极争取,整合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000万元,对全村村容村貌进行了全面治理,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规划,打造新农村中心湾,90多家农户集中居住中心湾,配套建设村部大广场、百姓大舞台、廉政文化广场等,完善绿化、景观塘建设等等。生态环境的改善,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使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以前总想方设法走出山里,现在条件改善这么好,我正在考虑是否回家乡发展。”在外面发展十多年的村民李期明说。而对于以后的发展,双河口村支部副书记李丛春信心十足,他说:“我们已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和小康建设计划,将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上奋力拼搏,让群众的生活过得更好。( 通讯员 韩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