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主编的书,曾收录浠水两个典型!

浠水饶兴礼和十月合作化

作者:刘卫国

1956年1月,毛泽东主持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出版。该书收录了《浠水县望城乡在合作社规划基础上的生产规划》《浠水县鸡鸣区星星农业社第一生产队是怎样实行队内包工的》两篇浠水县的典型材料。这本书总结推广了包括浠水在内的全国各地合作社办社经验,对于在广大农村掀起社会主义高潮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浠水县的农业合作化能在湖北,乃至全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这就要讲到“饶兴礼和十月合作化”,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01、全国劳模饶兴礼

饶兴礼是浠水县十月饶家塆人。1925年10月23日出生,1949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2月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他先后担任浠水县望城乡农协主席,饶兴礼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十月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党支部书记,十月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社长(主任)、十月区委第一书记兼十月大队党支部书记,浠水县贫下中农协会副主席;湖北省贫下中农协会副主席、主席,省工农青妇联合办公室主任,省农会主席、党组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省委常委,省人大会常委会副主任。1975年3月至1978年5月兼任中共浠水县委第一书记。他是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0年5月20日去世,享年75岁。

▲饶兴礼在学习毛主席著作

2009年,饶兴礼获评五十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荆楚人物和“荆楚楷模——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获银质奖章。评委会对他的颁奖词是:“饱含对新中国的真挚热爱,带领乡亲们投身于全新的社会实践,组织起湖北第一个农业合作社,社会主义建设,他勇立潮头。”

▲组织起来好。张其军摄

《中国共产党湖北历史》(第二卷)这样评价他:“饶兴礼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饶兴礼作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湖北农村带头办农业合作社、带头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模范人物,在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仍然发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坚持劳动,数年如一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把十月大队办成一个思想上先进、经济上富裕、组织上巩固的大队,并且开始走上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道路。他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对群众是‘蜜糖糍粑’;他百折不挠地革新技术,将水田由一季改为两季,将两季改为三季,并夺得‘油(菜)稻稻’‘麦稻稻’一年三熟三高产;他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大自然的主人;他把党的政策当生命,胜利越大越谦逊。饶兴礼成为农村基层干部、共产党员学习的好榜样。一九六三年,《湖北日报》对饶兴礼进行了广泛宣传,开设了‘学习饶兴礼学习十月大队,人人争五好队队争五好’的专栏,连续发表各地农村干部、党员学习饶兴礼的报道和文章,掀起了学习饶兴礼的热潮。饶兴礼的优秀品质长期激励着全省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保持劳动人民本色、永葆共产党员本色,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关心群众的疾苦、时时刻刻以人民利益为重。”

02、浠水望城乡土改

1949年3月,中共浠水县委和浠水县爱国民主政府同时在黄冈三里畈(今属罗田)何家大塆重新组建。4月8日,人民解放军摧毁了国民党在浠水的反动政权,解放了浠水县城。4月12日,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一并移迁浠水县城。5月15日,浠水全境解放。

浠水解放后,县委开始对从旧政权接管过来的28个乡镇进行改造,建立清泉、巴河、竹瓦、团陂、关口、洗马、兰溪7个区和清泉镇;自1949年8月起,在全县开始废除保甲制度,到1950年9月,完成了对334个旧保改造工作,建立起177个行政村和1个镇。1951年改村为乡,全县共设178个乡和1个镇。这期间,在县城北面望城岗一带原清泉区七保、八保和十三保的一部分合并成立望城乡,全乡有16个自然村、560户、2315人。

在人民政权建立和巩固同时,浠水的土地改革运动也于1950年春季开始在麻桥(1949年12月从竹瓦区分设)、团陂两区实验。秋后,在全县全面铺开,分三批进行:第一批从1950年12月开始,在河东、南岳等18个重点乡展开;第二批从1951年2月开始,共有40个点,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第三批乡运动发展比较顺利。到4月底,浠水县179个乡(镇)中,有155个乡(镇)完成了土地改革,占总乡(镇)的86.6%。

望城乡是第二批土地改革的重点。1951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十二),县委书记张若谷带领25人土改工作队进望城乡,分别住在饶兴礼、蔡德华、汪尚明、翟仲英等贫苦农民家里,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成立了望城乡贫雇主席团,选举饶兴礼为主席。在乡农协领导下,土地改革运动全面开展起来。4月12日,土改结束后,望城乡第一次建立了党的支部,饶兴礼、蔡德华、邓以云3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饶兴礼还因在土改工作中表现突出被安排到区里工作。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全乡成立了蔡德华、扬长荣、蔡之和、李少华4个常年互助组,31个临时季节性互助组。

▲1951年4月,蔡德华互助组

03、饶兴礼回乡办社

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为了帮助农民克服一家一户个体经营中的困难,避免产生两极分化,推动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发展,1951年9月,党中央制定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要求根据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必要性,发展不同形式的互助合作组织,在群众有比较丰富的互助经验并有比较坚强的领导骨干的地区,有重点地发展土地入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后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村民报名入社

1952年春节期间,县委根据省委有关指示精神研究决定,在发展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同时,选派饶兴礼回望城乡创办农业生产合作社。饶兴礼与本自然村青年团员杨先明一起到郭家塆串联创办农业生产合作社时,许多人对合作社还不了解,有的说:“郭家塆合家了!共产了!”有的说:“毛主席分的田冇得一年,又要拿转去,翻个么事身啦!”饶兴礼多次召开群众会,讲明兴办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为了把大家组织在一起,发挥人多力量大的优势,摆脱贫困,发展农业生产。并明确指出:“合作社并不是土地归公,土地入社后还要拿一定报酬”,“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于是,农民的怀疑、误解逐渐消除。

1952年2月20日,“饶兴礼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饶兴礼社”)宣告成立。饶兴礼、杨先明、郭金初、郭卿禄、郭迪生、郭佑初、周兴德、郭明轩、郭少秋、郭少怀、郭少安、陈扬生等12户农民成为社里的第一批社员。这是湖北省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2年饶兴礼社12户社员基本情况

4月19日,饶兴礼随中国农民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学习。在《饶兴礼访苏归来谈办社》中,饶兴礼说:“这次我回来谈了访苏的经过后,我们农业合作社和全乡同志思想明确了许多,以前很多人搞互助组和合作社,不晓得搞到么样程度,往日只是说到社会主义,但不晓得社会主义是么样的东西。特别是到了社会主义是不是一样的生活?劳动多的和劳动少的是不是得一样的东西?害病和老头老了怎么办?大家听了我的专题报告后,明确了社会主义是要机械化和集体化才能达到,明确了是按劳取酬,并不是吃大锅饭,害病和老头老了都有合理照顾,大家都放了心”。

饶兴礼参观学习归来的感受,给翻身的农民带回了梦想和希望。有了共同的梦想和希望就有凝聚力。合作社社员对办好合作社充满信心,干劲十足。办社当年,生产获得大丰收。全社60多亩水稻,平均亩产763斤,比建社前增产31%,比模范互助组丰产田增产8%。农副业总收入比建社前增长68%。

▲制订合作社发展规划

在县委的指导和帮助下,饶兴礼社不断发展壮大,入社农户逐年增加。1952年,12户、52人;1953年,27户、128人;1954年,70户、307人。虽然遭遇1953年的严重旱灾和1954年的特大洪灾,但饶兴礼社的农业生产仍获得连年丰收,对国家贡献逐年增多,社员生活也得到明显改善。

▲饶兴礼在组织社员学习

饶兴礼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当时是一个新鲜事物,同中国千百年来农民个体生产的状况相比较,它有一些突出特点。如在生产经营的布局上,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安排种植,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社里有5亩农田坐落在山坡上,灌溉条件差,过去农户单干时种稻谷,往往因天旱减收甚至无收。入社后改种甘蔗,不仅保证了收成,而且比种稻谷多卖了钱。在劳动力的组织使用上,可以发挥人多力量大的优越性,抓住生产季节,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

1953年5月,正是抢种抢插的时节,因久旱不雨,农田无水灌溉,于是社里安排40多个强壮男女劳动力,架起9部水车,从相距800多米的熊家湖起水,翻过20多米高的蚌壳山,使农田得到灌溉,及时栽下稻秧苗。最明显的变化,是农业合作社的生产技术得到很大的改进,如增施肥料、使用良种、适当密植、除虫防病、改良土壤、精耕细作等。这些增产措施,在个体农民中很难实行,而饶兴礼社都做到了。

1952年,饶兴礼社每亩农田下塘泥200多担作底肥,还第一次使用过磷酸钙作为追肥。在稻、棉、麦品种安排上,积极推广使用当时的优良品种“胜利籼”“岱字棉”“南大二四一九”等。他们使用喷雾器喷药除虫防病,开展植物保护,对棉花整枝打杈,稻田栽种秧苗由过去六七千棵增加到9000棵左右。这些技术革新措施,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在当时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的情况下,饶兴礼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变化,在广大农民中引起了十分强烈的反响。

▲《湖北日报》介绍望城乡互助合作情况 

这一时期,湖北省委持续推广浠水建社的经验。1952年10月1日,省委、省政府通过《湖北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学习饶兴礼,通过互助合作的方法,扶持贫雇农,以贫雇农为基础,团结中农,把农民组织起来,逐步引导农民走向常年固定的互助合作道路。

1953年11月23日至12月10日,省委农村工作部召开全省农业生产合作社会议,要求学习浠水县饶兴礼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典型的办社经验,推动全省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稳步发展。

04、试办十月高级社

1953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以后,12月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随着主要农产品逐步实行统购统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加快了。1955年7月,县委根据省委的工作部署,制订了《浠水县以农业合作化为中心的全面规划》,决定采取“边试点、边推进”的办法,在望城乡办高级社试点,以加快全县农业合作化发展步伐。

1955年11月7日,望城乡的“饶兴礼”“ 白石山”“ 战胜”“ 五星”“ 明星”“ 星光”“望城岗”等7个初级社和5个互助组、55个单干户合并成立了浠水县第一个高级社,为纪念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节,将社名正式定为“十月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十月社”)。

▲1955年12月13日《湖北日报》 饶兴礼社转为十月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社员们开大会庆祝的情形。梅白摄

十月社成立后,社里根据各个社员的专长,以有利于生产为前提,将全社划分为16个田间生产队、1个青年突击队和水产、窑业、蔬菜、畜牧、积肥5个专业生产队,并根据社员代表大会的决议,成立了社务管理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后来,根据工作需要,又在管委会内部相继设立劳动管理股、技术指导股、治安保卫股、俱乐部等机构,分别负责相关方面的工作。管委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常委会由7人组成,即主任2人(第一主任饶兴礼),副主任4人,总会计1人。常委会负责日常工作。

▲十月社社员大会

十月社非常重视计划管理工作,制订了1956年的生产规划和1967年的远景规划,并对1956年的生产、财务计划进行了分解落实,同时与国家签订了产销合同。后又根据全年计划制订了月、季计划,并对各队实行产量、投资、工分“三包”,将全社的计划直接分解到各个生产队,克服了过去社有计划,队不负责的现象。每个生产队由队长、副队长、妇女队长、技术员、记工员等5人组成核心小组,分工负责,使生产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

▲十月农业生产合作社

十月社的成功试办,推动了浠水县高级社的发展。到1956年底,全县有高级社785个,入社农户137759个,占总农户的99.2%。至此,浠水县基本完成农业合作化,实现了以土地为主的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与此同时,全县个体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全面完成。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浠水由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作者:刘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