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科技联接业务数据中心生产车间,正在满负荷生产其自主研发的数据中心用400G光模块。目前,最新研发的400G硅光芯片已流片成功,预计明年800G的硅光芯片将亮相。(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通讯员 俞智君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孙国平 文俊 通讯员 丘剑山
编者按
今年以来,湖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省蹄疾步稳:举全省之力争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组建7家湖北实验室,整合优势力量争创国家实验室,加快搭建科技强省“四梁八柱”……
在新征程的奋进之路上,湖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实施,正给全省各地带来勃勃生机。今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看湖北如何以创新驱动发展新成绩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9月30日,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在武汉大学揭牌,力争经过3年至5年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量子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基地。
这是湖北出台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1+4”科技政策的落地项目之一。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殷殷嘱托,省委、省政府将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作为重要抓手。进入2021年,湖北锚定“努力塑造湖北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领先地位;创建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实质性进展,争创国家实验室取得重大突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三大目标,吹响了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冲锋号:成立省委书记、省长“双组长”的省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大手笔、高位推进湖北实验室建设;密集发布“1+4”科技政策体系……
“1”,即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意见》,作为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指导性文件。“4”,即聚焦人才发展激励、科技成果转化、财税金融支持、土地资源配置4个方面制定配套政策措施,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
湖北省科技厅负责人说,好政策营造好的创新生态。挂牌半年多的七大湖北实验室,3.5亿元年度运行经费全部到位;每秒计算速度10亿亿次,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成为助力产业智能升级的“神算子”;投资130亿元的中部首个“双碳”示范产业园区——光谷双碳产业园项目签约……一个个重大科技项目、大科学设施、国家级创新平台,在湖北这片“创新雨林”节节成长。
科教富矿迸发巨大创新能量
位于武汉东边的光谷,高校林立,人才聚集,科创平台和高新企业密集。在迈向科技强省建设的征程中,光谷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今年来,光谷创新不断,惊喜连连——
10月11日,江苏瑞科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研发中心、深圳市瑞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项目,双双落户光谷科创大走廊,并共同合资成立武汉瑞科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光谷设立全球总部。三家企业共计划投资62.5亿元,在mRNA疫苗及mRNA创新药物领域,展开联合创新及产业化。新合资成立的瑞科吉生物,将融合双方的核心技术平台,计划用5年时间,发展成为一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mRNA疫苗企业。
在东湖科学城最核心的大设施集聚区——光谷科学岛,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即将投入二期100P扩容。华为昇腾计算业务总裁许映童介绍,目前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经为60余家企业、4家高校与科研院所提供算力和产业服务。
建设科技强省,把湖北东湖科学城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城,推进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横贯五市(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咸宁)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今年来也是大动作频频——
省科技厅设立首只10亿元光谷科创大走廊成果转化基金,助力光谷科创大走廊区域内的“硬科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在鄂州,总投资120亿元的三安光电项目即将投产;
在黄石,投资100亿元的黄石科技城一期已建成,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光电实验室等21家单位签约入驻,投资100亿元的黄石科创岛开工建设;
在黄冈,涉及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芯屏端网等领域的9个光谷项目已入驻;
在咸宁,智能机电研究院、大健康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正在抓紧建设。
荆楚大地“第一动力”更澎湃
近日,湖北又迎来喜讯: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2021年度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黄石、随州、仙桃、孝感等地共新增4家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数量和广东、山东、湖南并列全国第一。至此,湖北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达10家,总数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一。
“1+4”科技政策提出,支持襄阳、宜昌建设省域重要科技创新中心,组建“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科技创新联盟,推进全域协同创新。
相应相合、同气同声,荆楚大地“第一动力”更澎湃——
9月底召开的襄阳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等12人被聘为首批科创顾问,与襄阳市企业、高校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推进其所在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等与襄阳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
宜昌正在策划建设中的绿色化工湖北实验室,由兴发集团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多家高校院所共同组建。近日印发的《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提出,到2025年,宜昌市要建成省域范围具有示范意义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车城”十堰市以打造国家高新区示范样板为目标,构筑汽车产业领域“根技术”创新高地。9月24日,2021年湖北省汽车产业走廊“根技术”创新大赛决赛在十堰举行,路演项目“新能源汽车用钠电池关键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相关技术填补了湖北省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方面的空白,目前此项目已在进行中试和量产。
荆州围绕“6+1”产业集群,智能家电、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15条重点产业链正在加快建设中,以确保2025年建成4个千亿级产业、3个500亿元以上产业。
恩施今年上半年新增高新技术产业24家,总数达到98家,较2020年全年增长32.4%,全州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7.6%。
……
政策“及时雨”滋润科研创新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驱动,首先要驱动人才。
“1+4”科技政策体系中,人才发展激励措施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10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首届新生开学。院长丁汉院士介绍:“未来技术学院是面向未来,以发展创新科技为核心要旨的学院,汇聚了学校顶尖的师资和平台。”120名学生将在8年时间里把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科学结合起来,尽快投身科研一线。
同样在华中科技大学,程时杰院士及其团队收到3000万元资金,用于对其建立的先进电工材料与储能技术研究中心进行改造升级,谋求在新能源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程时杰院士团队研究跨学科新能源领域已有20多年,主要科研场所在一栋建于1956年的三层教学楼内,场地和设备都已不适应发展需要。为了更快推动创新平台建设,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与华中科技大学三方各出资1000万元,共同支持程时杰团队实现装备升级。预计到明年年中,这里将变身国内一流的创新平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爱才惜才,蔚然成风。
湖北珞珈实验室日前发布的招聘信息,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以不低于70万元的年薪,最高200万元的科研经费招聘学术带头人。湖北光谷实验室通过专设的“人才交流合作论坛”,吸引各类国家级人才近60位,其前沿基础研究方向的科研力量大大增强。
“湖北人才评价效率太高了!”武汉理惠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归国博士李刚拿到高级工程师职称证书时,连说三个“没想到”。而在光谷,高层次人才、产业教授可分别获得100万元、30万元无偿资助资金支持。
眼下的湖北,创新的举措愈发有力,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创新的势头更加迅猛。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湖北把建设科技强省当作一把“金钥匙”,奋力打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天地。
专家观点
湖北科技创新布局前沿动力强劲
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省,今年来湖北大手笔频频,社会各界热切关注,专家学者纷纷点赞。
湖北已组建7个湖北实验室,还将新组建3个左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湖北科技力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湖北实验室对科技创新的前沿布局,方向非常清楚。”
对于湖北“1+4”科技政策体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娟认为,这是湖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对湖北殷殷嘱托的具体行动和生动实践,彰显了湖北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心和意志,充分释放了湖北高度重视、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的强烈信号。
湖北确立引进培养50名战略科学家、500名创业领军人才的目标;对于顶尖人才的引进,将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商务部研究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认为,这一政策在人才流动及人才激励方面提出了很多突破性的举措,有利于留住人才、让人才在湖北发挥重要的作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盛建新认为,湖北科技创新一直存在着“有高原无高峰”的问题,在人才方面的突出表现,就是战略科学家的人才缺乏、产业创新人才缺乏的问题,“1+4”政策聚焦当前科技创新中各方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提出了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切实提高了政策的针对性和落地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