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融媒体记者 冯伟 毕火民 报道:7月上旬的持续强降雨导致浠水超过50万亩的农作物受灾,农作物经济损失达5.5亿元。直面灾情,浠水县对症施方,水退一寸,人进一尺,科学挑战农时极限,在生产自救的战场上,奏响了人定胜天的最强音。
巴河镇西洋河片区涉及13个行政村,流域面积18060亩,是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由于地势较低,片区内农作物遭受长时间洪涝浸泡,受灾面积达到12080亩,绝收面积近6000亩。7月23日西洋河片区开始退水,片区抗灾生产指挥部随即成立,倒排时间表,每天销号。
在西洋河片区抗灾生产指挥部的作战图上,13个村1.8万亩在田农作物都标注得一清二楚,另一张进度图表上则标注的是每天的六抢进度,退水田块有多少、抢种改种有多少、还剩下的任务有多少,都进行了细分。
按照农时,8月10日是水稻移栽的最后节点。为了啃下西洋河片区这块硬骨头,保证水退一寸,补种改种一寸,除了挂图作战、精细化管理外,浠水农技专家们还提前在地势较高的旱地里,科学实施旱地育秧,保障晚稻生产补救的秧苗供给。
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皮楚舒介绍:“旱育秧是在7月20日开始的,15天的秧龄,也就是在8月5日左右可以改种,技术到位的话,能有800斤到900斤的产量,基本上可以达到中晚稻的产量水平。”
旱育抛秧实际上是倒种春的救灾措施,在西洋河片区的旱育秧共有200多亩,可保证5000多亩水田的补种改种。
县农业局正高级农艺师陈火松说:“在早上的十点钟之前、下午的三点钟之后,秧抛下去以后水稻扎根很快,三天之后就可以立起来,就可以成活,旱育秧不要超过8月10号,如果是8月10号以后的水田还没有退出来,那就建议改早播油菜。”
这里的旱育秧苗,不仅免费供给周边村民,还将满足种植大户的补种需求。农技专家还为他们提供24小时跟踪技术指导服务。
县农业局正高级农艺师汪航告诉记者:“由于灾情,农田长时间浸水,地下水里面一些有害的细菌、真菌繁殖比较厉害。所以要进行酸化土壤调理,土壤向中性调理,有利于作物生长。”
截至目前,浠水已完成14.5万亩早稻抢收抢种,在加强地势较低区域排涝的同时,复耕复种农作物5万多亩,对50多万亩水稻、棉花、玉米等在田作物采取了病虫害防治、追施肥料等措施,促弱转壮,千方百计种满种足,力保秋粮收成。(实习生:张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