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一中】那座T型教室

那座T型教室

——记浠水一中文科班的时光

  作 者 | 卢卫明

图片

    


图片


图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高考是一个人命运的转折点,多数同学对高三一年的生活或感到压抑,或感到特别,或感到已步入了另一扇门,称之为黑色也不为过,但大家都在困窘中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在痛苦中寻求着属于自己的快乐,从不轻言放弃。高三的生活五味杂陈,难以让每一个认真走过的人精准的说出其中感受。在这里我姑且用三色调来概括,首先感受最深的是文科班的特色。

图片


图片


特色一:独立楼头的教室

图片


我们浠水一中1993届共8个班,校内1个文科班,7个理科班,2个理科复读班在校外浠水师范的培训中心。唯独文科班设在老教学楼楼顶的独栋大教室里,沿教学楼正中间楼梯上四楼即可直达,该教室雄踞楼顶,县城风光,尽收眼底,四面山环,荡胸怀古,校外秋越冬,校内李桃园。犹记得当年写的诗句:“我独立楼头,坐在静谧的风声里”。
另一独特之处是教室呈T型,面积是一般教室的1.5倍,T字头是黑板,T字尾左右各有两个小耳房,仅能放一张双人床,这是课间男生放松打闹,议论女同学的好场所,也算是一众男生的“水帘洞”。
我后来的大学校友胡秋明同学,当年就住在这样逼仄的地方发奋图强,高考一蹴而就。两间各不足4平方米的小耳房共住了4个人,先后住过的有胡秋明和他表哥黄旺兵,陈爱国,杨长松、汪自安,大冬天的没热水,偶尔有人拿瓶热水上来,他们就轮流洗脚,最后水洗得又黑又臭。


特色二:八班才俊尽入彀中

图片

    
前文有述,我们这个文科班是在高二末期会考后分班组建而成,集合了一大批各班文科突出的尖子生,如徐军华、欧阳健、洪利华、胡秋明、朱早梅、蔡磊、翁桃、艾映辉、黄桃春(黄珍)、汪自安、闻正兵、胡汉军、朱安平、甘又青、周小勇、苏开红、马巍、可小林、司腊军、邓筱燕、周丽萍等等。当时班上共有学生78人,以应届为主,还有部分复读、插班、转学的,济济一堂,可谓八班才俊,尽入彀中。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者有之,吹拉弹唱舞艺高超者有之,写小说诗歌散文甚至武侠小说的有之,在后来的复读中,有同学转去理科班同样考取的也大有人在。


特色三:浠河兰花香满阁

图片

    
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前。班上女生32人,囊括了未分班前年级所有的文娱音乐委员,如田祝玉、李双、艾映辉、孙楠、潘小燕、郭小梅等。那时候为缓解紧张的学习情绪,周末晚自习常教唱流行歌曲,由音乐委员田祝玉同学组织大家轮值教唱,文艺人才为全校之冠,可以说是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
八班佳丽,会于一室,是为夜色生香,引其他理科班不少男生神往。除上述女生外,班上的何雄英、王国华、乐小丽、王秀珍、曹晓梅、杨春艾、蔡小平、陈爱娇、孔海萍、姚冬梅、程亚萍、高朝云、王亚平等女同学都正值二八年华,含苞待放,或如芍药,或如牡丹。珍珠软玉在侧,令不少男生暗自思量。正所谓婀娜花姿倩影长,风来难隐室中香;不因书墨堪为佩,纵使夜深群亦芳。


特色四:精英执掌教鞭

图片


承担我们这个班教学任务的,基本囊括了当时浠水一中的文科精英师资力量,班主任饶育群老师(语文一级教师,教学由表及里,抽丝剥茧),数学周培胜老师(时一中数学组组长,年轻的特级教师,教学水平在县内是首屈一指),虞杰老师(团陂高中调上来),英语老师先是汪胜光(英语组长,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后是王运筹(三中调过来的,善于板书,强化语法和口语教学,中气十足),历史老师李菊兰(抓细小章节,忌囫囵吐枣),政治老师侯祚芳(备课讲义条理分明,惜已过世)。
常记得班主任饶老师常作痛心疾首,恨铁不成钢状。他是从朱店初中一步一步走上来的,深知农村学生和家长的不易,深知对我们而言跳出农门有多重要,曾经一次班会语重心长的站在讲台上给我们讲了两个多小时。而那时一则未完全领会老师苦心,二则青春期逆反心理强,未能将他的教诲完全听进去。
毕业后就再未见到他,后来听说他是累倒在讲台上,不久后过世(我们那时候就知道他有肺病,平时靠吃中药坚持着)。难忘他的一首白居易《琵琶行》配乐诗朗诵,极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唤醒和激发了我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情。他还拉得一手好二胡,一年学校晚会,他在台上拉的是《春江花月夜》,斯曲还在,故人已远去。


图片

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父辈寥寥数语,却有足够的震慑力:考不上学就回来种田,于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人人往死里用功。语言总是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表达,这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也可称之为灰色。


 灰色一:无所依的压抑

图片


在现代“科举体制”下,紧张、压抑、焦虑基本充斥着整个高三生活,近乎变态的非人性的前行轨迹,给我们很多人留下了阴影,时至今日我们还在因考试不及格而午夜梦惊。
对于这个百万人口农业大县的学生而言,过了独木桥意味着前方是阳光大道,没过独木桥要么背起行囊去广东,要么进入更加残酷的复读生涯,有的复读几年还是一无所获。不当农民是我们最大的梦想,而唯一的出路就是考学,在高考的独木桥上拼的你死我活,也注定求学过程的艰辛、困苦。
那个时候老师忙于教学,同学忙于学习,家长忙于糊口,个人心理出现问题时无人交流疏通,更没有专业的心理干预,青春与梦想,动荡与自愈相交替和冲突。彼时一位同学出现一定程度的情绪障碍,在一次晚自习月考结果出来后,猛击黑板而奔出教室,后退学。
黑板上高考倒计时一天比一天减少,那白色的粉笔数字也在随之更换,空前的紧迫感,悄无声息地埋下了大半辈子挥之不去的阴影。


 灰色二:书山题海

图片


那时候黄冈地区主导的是题海战术。做不完的模拟试题,做完黄高做海淀,做完海淀做年级组。高三上学期高考五大科目课程都已上完,下学期进入复习冲刺阶段。所有的课外文体活动已基本与我们无缘,早操都做得少,校运动会等大型活动高三年级已不再参加。每个晚自习都是一科接一科的做卷子讲卷子,每个月月考,摸底考,排名,我们称之为“磨”你考试。
那个时候走读的同学回去后还要挑灯夜战,最为出名的是我们副班长翁桃的“熊猫眼”,听说她有时睡眠不足五小时。高考前夜,我们没有撕书,撕的是那堆积如山的试卷,教室里雪白一片。


 灰色三:极致的朝五晚十

图片


高三时感觉两缺,一缺觉二缺吃。每个人的求学过程,学习时间付出最多,最激烈和残酷的是高三这年,对于住读的,再加个“更”字。学校里的管理制度严,晚上十点半熄灯,于是就连课间十分钟和午休、晚餐后的那一点时间都挤出来,一天可以挤出将近两个小时,可以比别人多做一套卷子。
就连个人卫生都是上赶着清理。大冬天的有位男同学为节约时间,在食堂旁的水井井台旁打水洗冷水澡洗衣服,晚上那地方黑灯瞎火的,他竟然一下子掉到井里面,恐怖地干嚎大半夜,幸好枯水季节井水不深,才没要了小命。
那时觉得晚上睡觉前洗嗽都是浪费时间。男生忙的一周洗一次澡,女生一周洗一次头,男生身上发馊长跳蚤,女生发长长虱子。我常用手梳头,从头上梳下一个个跳蚤或虱子,摁在课本上挤灭,哔哔作响,好不惬意,就差一杯黄酒,否则就可像孔乙己一样,把它们当成一颗两颗三颗茴香豆下了酒,多乎哉?不多也!


 灰色四:饥饿的夜晚

图片


高中三年经济通胀,我们住校生每个月的生活费刚进校三四十元,后来六七十元,除去买学习用品及其他必要的花销,用在伙食上最多不超过五十元钱。基本的伙食搭配,早餐晚餐是发黄发硬的碱馒头和一吹三道沟的稀饭就咸菜,午饭晚饭是无油少盐的素菜和清汤寡水的汤加米饭,春天夏天的菜多是油炸烂土豆,秋天冬天的菜多是半生不熟的大小白菜和老冬瓜老南瓜。
那时候还是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总是感觉吃不饱,饿得慌。吃饭时间高三优先,每次都像上战场一样冲刺到打饭窗口,人挤人,个子小的脚提起来还落不了地。政教主任高国喜老师经常搬凳子站在窗口高处维持秩序。
食堂里面除了各窗口卖饭菜外,后来教师家属也在旁边用几个塑料盆卖自家的炒菜,有的还卖包面,这就比以前多了一些选择,记得一份包菜好象两三毛钱。每到下晚自习后,饥肠辘辘的我们,就在校林荫大道上买她们自家做的五分钱一个的糯米鸡,或者一盅素面充饥。
如今给孩子们讲起这些往事,希望他们能珍惜现在条件,好好学习,他们却认为是在编故事。在他们眼里,学得那么苦应该吃汉堡。


图片



诗人何其芳写过一首热情洋溢的抒情诗《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我们的事物/我歌唱正在成长的力量。”
那时候的我们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积极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肩负重任,大胆的憧憬未来,不曾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不负自己,不负青春是我们书写不尽的亮色。

图片


图片

亮色一:失志不渝追求成功


高三这一年,无论家庭条件如何,这一年得到的待遇是不用想太多事,一切由家长给担着,而我们唯一责任,就是把学业弄好。不管在这之后是有天大的抱负要去施展,还是想安安稳稳的过这一辈子。
每一次考试前的复习,当觉得自己已经尽力的时候,往往再坚持一下就会发现还可以突破极限,唤醒自己的思维潜力,或举一反三,或找到那道数学难题的又一种解算方案。去追求自己以为做不到的事情,或许这也是超越考试,去追求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


图片

亮色二:流行的歌儿流行的风


当时正是港台流行音乐的巅峰时期,在校园流行的乐队有小虎队、草蜢,校广播台播放频率高的歌星有罗大佑《恋曲1990》,孟庭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中华民谣》《小芳》《一封家书》《涛声依旧》《吻别》《花心》《水手》《星星点灯》《新鸳鸯蝴蝶梦》《爱江山更爱美人》《像雾像雨又像风》《大约在冬季》……
或高歌或低吟,在歌声中领略着青春和浪漫的乐趣,对培养个人的气质和风度,保持鲜明的个性,形成完美的人格也大有裨益。现在网络上颇负盛名的《闻道》节目专栏主持人闻正兵,当年就是小虎队的粉丝,那首《蝴蝶飞呀》是他将歌词抄在黑板上教大家唱,普通话一般(到现在长进也不大,普通话一说长了就露馅儿),一手文章和字写得十分漂亮,曾因为用隶体写作文被饶老师搞了一顿。
经常在晚自习前或周末的傍晚,站在楼顶听完广播台的歌曲放完才进教室,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对将来命运不确定的迷茫,与歌曲的意境阐述相吻合,现在看来也是消除疲劳释放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到现在我还记得有一句歌词:“风呀风呀请你给我一个说明,”但想不起是谁唱的。

图片

亮色三:最浪漫的事


那时男女同学已情窦初开,但喜欢与爱恋都不敢挂在眼角眉梢。那一代是青春期懵懂感情爆发最含蓄的一代,即使连传纸条也不敢直接开口说出那三个字,表达好感的方式无非是假装哪首诗不懂其意(多是李商隐、柳永、李清照等婉约派诗词),或假装某道题目不会,找对方讲解讲解。
暗暗的喜欢某个女生,衣着会刻意打扮,那时的确良衬衫、直筒裤、中分头(请看附图一,有这种发型的还不在少数),是男生想引起梦中人关注的时髦装扮。就是连那个女生不喜欢的老师也一同不喜欢了,比如对某老师讲课喜欢划大段的重点,连续分注一二三,沾口水翻书的陋习常一并予以嘲讽;爱屋及乌,她喜欢的歌曲卡带、散文小小说也一并喜欢。
周末大扫除希望和喜欢的女生分在一组,男女生都打赤脚,男生负责到楼下食堂旁的水井提水,女生负责拖地,就只为能与她多待一会儿,看她的一颦一笑,看她在来回撩水嬉闹时那一跺脚的娇嗔。那种青涩的情感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自然而又贴切。
因为高强度学习压力和(严禁早恋)校规管制,同学之间的暗恋、单恋、热恋都处于地下状态,也是青春期对高三高压生活的反弹。多年后,曾经热恋的人因天各一方而分手,曾单恋的人苦等几回春秋,也未见有情人终成眷属,曾诸多暗恋的人如我等这般,也多让一纸鸿雁传书怼回了大学传达室的门口。
彼时最浪漫的事,也许就是和她(他)一起上课,做题,耳鬓厮磨,几度偷视微笑。彼时不懂珍惜相处时光,而今方知别后,有的会再见,有的就再也未见。“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唯有粉红色的回忆。


图片

亮色四:成人的洗礼


我们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一路与高考教改(从大文理到小四块再到小文理)、毕业双向选择、下岗再就业等改革开放共成长,经历了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变化,既不像60后般保守,也不如80后新潮独立,但稳重、踏实,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向往,都有自己的追求,高考是我们的成人礼。接受了洗礼的我们,为人为学行事,多扎扎实实,多追求完美,在日后的人生旅程中多坚毅平和多责任担当,对生活多满足,对家人、单位、社会多心存感激。
经过那一年的洗礼,我们明白了命运永远是公平的,付出了就会有回报,只是回报的方式不同。多干了工作,即使没有显著的物质金钱或仕途收获,而经验和知识永远是自己的,让自己变的越来越有价值。高考这一年的煅烧锤炼打磨,也是命运对我们付出的另一种形式回报。


图片

未完的话


我们那一批同学考上了,家长就忙着接客放电影,从此衣食有望,没考上的,吃米的等着单位招工,吃谷的多背起行囊远走他乡,各奔前程。
每次我从老浠水一中(现县实验中学)大门前经过时,就会忍不住进去转转,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无法忘记这所我生活了三年的校园,忘不了那间特殊的T型大教室,那一群同窗共读一千个日日夜夜的的少男少女们,那首《粉红色的回忆》常在耳边回旋:“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压心底压心底不能告诉你。晚风吹过温暖我心底,我又想起你......”
同学们,后会有期!
2018.12.26于重庆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