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前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保持攻坚态势,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秀美浠水”微信公众号开设“决战脱贫攻坚”专栏,集中报道扶贫领域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和亮点经验。从“软弱涣散”到“精准施策”,浠水县丁司垱镇盛家冲村不断引能人回乡、让党员带富,发展农家乐、采摘园、水产养殖,鼓励村民资金、土地入股分红,务工就业,趟出了一条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农民“土里刨食”钱难挣,青壮劳力外出务工人走光,村集体没收入发展难。浠水县丁司垱镇盛家冲村曾一度被评为“软弱涣散”村,仅贫困人口就占全村的五分之一。农民增收找不到出路,农业发展不能立足实际,乡村振兴将步步难行。产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贫困根子如今怎么样?
近日,笔者走进盛家冲村,欣喜地发现:贫困群众脱了贫,百亩荒山成了果园,千株果苗成了“摇钱树”。这个山区村的贫困根子正在“拔除”。
从“家庭产业”到“集体产业”
鱼塘63口,水库113亩,山林3800亩,拥有丰富山水资源,可村里的“财务账”却收入甚微。“有的合同没有完善,以前什么价,现在还是什么价;有的鱼塘快有16年没有续签。”盛家冲村党支部书记潘立文说道。
村里没钱,难以引导村民搞农业;村民单打独斗,往往又被市场淘汰,说到底还是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基层战斗堡垒战力不足。为改变这一现状,丁司垱镇党委对盛家冲村“两委”班子进行调整,以“党建引领、整合资源”为原则实行“三资清理”工作。
通过完善合同、收齐欠款,盛家冲村不仅摸清了家底让钱袋子鼓起来,还将产业建设提上日程:茶话会引能人回乡、土地流转释放红利、基地务工带动增收、村级引导转单打独斗为抱团取暖......就今年以来,该村引进能人回乡创办“浠水县洋房子种养基地”发展水果种植,带动贫困户47人增收,村集体受益达6万余元。
从“单一品种”到“多果开花”
种植“国庆一号”蜜桔在盛家冲村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在房前屋后栽种几株,一到丰收时节,村民都自发地提桶去装橘子,既能留着送人,也能拿出去卖,最贵的一次就有七角钱一斤;“现在不行了,摘下来的橘子卖不出去,自己吃味道还苦涩,都荒废了。”浠水县洋房子种养基地负责人任自中指着路边的橘树感慨道。产品老化、缺技术,又面临市场与自然的双重风险,成了制约该村发展的又一枷锁。
如何打破樊笼,为村民找准增收路子?“多栽多种,敢闯敢试。”44岁的回乡能人任自中这样认为。110株一亩的秋月梨、74株一亩的澳洲大黄桃、220株一亩的台湾长果桑、380株一亩的无花果、205株一亩的阳光玫瑰......一批一批的栽种到山上。品种要多,更要适种。网上查资讯、县林业局种植产业微信群里看推荐、周边县市去考察、请专家来指导,任自中和村“两委“干部对每个品种都要仔细研讨。“目前栽种了18个品种10375株,预计还要栽种40个品种看成效,到时候在其中筛选合适的品种进行推广。”任自中说。
从“贫困户”到“土专家”
在盛家冲村280亩的果园基地里,67岁的贫困户任培德“有点忙”,除了锄地、栽苗、除草,还负责给村民们讲授打药、施肥、整枝、嫁接等知识。“任大哥教的方法很实用,我们在栽种方面有不懂的地方都问他。”在基地务工的村民董水姑称赞道。
务工一天就有150元,还能通过讲授自己的栽种方法当上“老师”,任培德想都不敢想,“以前哪有这样的机会,我这些‘土方子’、‘笨办法’都是些种植经验,算不上什么新技术。”
为了让贫困户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脱贫不返贫,盛家冲村因户施策,先后选取了一批种植经验足、大家认可的本土能人到果园基地务工“授课”,这些“土味”十足、接地气的实用技术,通俗易懂上手快,让前来务工的贫困户都能快速掌握。
从“软弱涣散”到“精准施策”,盛家冲村不断引能人回乡、让党员带富,发展农家乐、采摘园、水产养殖,鼓励村民资金、土地入股分红,务工就业,趟出了一条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通讯员:张逢源 邱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