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 | 浠水依托产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编 前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保持攻坚态势,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秀美浠水”微信公众号开设“决战脱贫攻坚”专栏,集中报道扶贫领域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和亮点经验。近年来,浠水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抓手,紧紧依托县域资源和产业基础,坚持“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促进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近年来,浠水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抓手,紧紧依托县域资源和产业基础,坚持“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在抓好猕猴桃、油茶、葛根、名优特水产等长线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瓜蒌、食用菌、中药材、莲藕等4个周期短、见效快的短线产业,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建立带贫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强化顶层设计。编制完成《浠水县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和《浠水县现代农业三年行动方案》,谋划实施一批产业项目,推动我县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研究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产业脱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对达到一定条件的市场主体,通过贷款贴息、项目扶持、以奖代补三种方式予以扶持。制定《浠水县瓜蒌、食用菌、中药材等重点产业精准扶贫实施办法(试行)》,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短平快”项目,全县累计发展猕猴桃2万亩、葛根10万亩、油茶7.9万亩、名优特水产9.3万亩、食用菌200万棒、瓜蒌1万亩、中药材6万亩,特色产业带动2.9万户。从乡镇农技、畜牧、水产、林业、农机等农业技术人员中选派专家到97个重点贫困村任联村产业指导员,开展线上和线下指导服务,解决农业生产难题,助力产业振兴。

强化典型带动。以97个贫困村为重点,打造一批产业示范村,以大带小、以强扶弱,辐射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将团陂镇脱甲岭村作为试点村,安排资金200万元支持茶场改扩建项目,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不同实现形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目前茶场面积已达300亩,带动贫困户11人,人均增收5000元,村集体按“6万元保底+3%利润分红”模式预计每年收入在8万元左右。此外,绿杨乡雀山村,清泉镇河东街村,兰溪镇蒿子岭村、双河口村、盐客树村,散花镇花园村、董河村通过创新机制,盘活资源,先后走出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特色之路。通过实施“能人回乡”计划,引进培育了新型市场主体835家,带动一大批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大力培育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其中洗马镇枫树岭村徐小平通过共享农业的模式,发展黄桃1600亩;散花镇天井湖村张俊雄瞄准丰富的菱角资源进行深加工,年销售收入达350万元。同时,狠抓带贫市场主体培育,发展村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835家,带动贫困户1.8万户,建成产业示范基地13个。

强化资金保障。持续加大对产业扶贫的投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有力保障。每年都安排不少于4000万元用于产业扶贫,其中今年安排资金4810万元,实施9个方面具体项目。另外,为帮助市场主体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尽快恢复生产,对4月1日之前复产复工的能人回乡市场主体给予一次性复工奖励47万元。从2017年起,连续四年每年安排资金实施“菜单式”产业奖补,对自主发展的贫困人口给予补贴。今年,为克服疫情影响,开展送种子种苗、送化肥农资、送农业技术、送代耕代播、送统防统治“五送助春耕”扶贫行动,对发展优质稻、油菜、棉花等特色产业的贫困对象按每亩最高180元的标准落实产业补贴,共发放补贴资金986.3万元,受益贫困人口2万多户。

强化业态创新。在推进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新模式、新业态。成功申报省级供应商67家、扶贫产品201个,入驻中国社会扶贫网湖北特色馆供应商38家、上架扶贫产品62个;建成县级扶贫专馆1个,镇级扶贫专馆13个,已全部开馆运营;在浠水商场、黄商超市、盛百客超市等商超设立3个扶贫专区,实现扶贫助销近8000万元。投入资金7900万元,为所有贫困村每村建设一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出台分配管理办法,明确用途,落实专账管理,提升能效。目前,已累计获得光伏收益4440.8万元。坚持抓产业带就业,发展以来料加工、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等为主的厂房式扶贫车间、居家式扶贫车间、基地式扶贫车间,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通讯员:马小敏)

(作者:马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