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世美文 | 读雾华桂山

读雾华桂山

石泉

华桂山的秋天是少雾的,但是我们在山腰处的一块柱石上发现刻有“读雾”二字。彼时就觉得写字的必定是一位想象力丰富的诗人。雾是一种诗意的存在——如梦似幻、若有还无。受二字的启发,我也用手机写了一首诗帖:

登华桂山

红枫谢处尽秋霜,散遣怀愁走此方。

读雾双眸迷蕲北,拈花一笑入宾阳。

人随冰雪年年落,月伴山川夜夜长。

老眼空栏无限恨,南泉宿瘴未曾荒。

远在乡下的画家王金石老师看到了我发的朋友圈,提示我“读雾”二字是画家胡笛写的。

胡笛与我同庚,也是我的朋友。此兄足俱诗人气质,他能写此二字实属情理之中,只是觉得也是为我们一行来华桂写的。

此次登山,同行者有:画家姚科寿,书法家陈逸、南君求、张长弓,诗人钱小川。此行的目的就是读雾——破译宾阳寺的几块残碑。

经过专家们的“读雾”,几块残碑的文字都有了答案:两块碑石上的篆体字其实是功德榜,而宾阳寺石门壁上的字是一副对联是:

柱石落成华桂山招提永镇;冥天高覆大明国庶物长春。

我们一行当中,陈逸、南君求、张长弓三人都是书法家,姚科寿和钱小川虽然不是书法家,但也有书法背景,所以辨明古碑之字并不难。但是,华桂山地处我县东北角,历史资料很少,因此,蒙在此山上的历史迷雾则很多。这其中就有:唐太宗或唐玄宗来过华桂山吗?明末真有太子到此避乱吗?明嘉靖进士朱袗的墓还在吗?等等。

据清光绪版《蕲水县志》记载:“华桂寺在县治九十里华桂山之巅,旧为宾阳寺。唐元宗銮舆行在,赐名华桂;元顺帝时红巾贼起焚烬;洪武中,里人李伯宽、邢道鑑倡复之;英宗初,邑进士徐绍先(曾任贵州铜仁知府)及里人义民王景、徐朝仕、王仲、萧存礼扩而大之。”

这是我对华桂山历史的第一个读雾——在百度百科和《浠水地名故事》对华桂山的传说其实是两个版本,前者说“唐敕华桂”是唐太宗李世民,后者说是李隆基。那么究竟是太宗还是玄宗呢?

元宗寺额是古浠川十二文化胜迹之一。这里白纸黑字地写明是元宗而不是太宗或玄宗,而整个大唐22位皇帝中也没有谥号元宗的。因此,我一度曾经认为唐元宗其实是南唐中主李璟。

一是浠水曾属南唐国境,二是南唐国都在洪州(今南昌),在后周强大的军事压力面前唐元宗李璟到华桂避乱是完全可能的。但是,查顺治前的《蕲水县志》,都明确记载为玄宗敕额,只有在康熙之后才记为元宗敕额。这让人恍然大悟——原来是为了避讳(康熙名玄烨)才将玄宗改为元宗的。

至此我们可以将古浠川十二文化胜迹中的元宗寺额恢复其玄宗寺额的历史原貌——记载文化讲解中以玄宗寺额面世。

查阅玄宗的人生经历,他只有在当楚王时期才有机会到华桂,据此我们也可以锁定“唐敕华桂”的时间段——即在天授二年和长寿元年(691或692年)之间。

传说中还有唐太宗游华桂时题有“眼观西北三千里,胜于江南十二州”的诗句,更是不能当史实认定,因为此句实为改写朱元璋《登庐山》中的诗句。朱氏的原句为“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华桂山另一历史迷雾是太子洞。传说此洞曾经居住过崇祯帝的皇子。崇祯帝有七子,三子早夭,余下四子三子死于李自成之手,一子(即朱三太子朱慈瑍)下落不明,故民间传闻很多。浠水的版本是由官应震三子官抚极护驾逃至华桂藏匿。其实崇祯时官抚极早已致仕归隐,不可能千里及时返京;若是真有太子避乱之事,在王葆心所著《蕲黄四十八寨》肯定会有记载。

虽然皇子不可能来华桂,但王子在此避乱的可能性极大。史载明楚王府(在武昌)、荆王府(在蕲春)攻破后,两府逃脱者都依托大别山和反清复明势力合流与清军长期对抗,而官应震家早期的政治站位也是靠近南明,官抚极“发挥余热”保护王子极有可能。

而太子即李隆基本人的可能性也有,因为李隆基只有在当楚王时期(七、八岁左右)才有可能到华桂。

华桂山的第三个历史迷雾是朱袗墓。朱袗是华桂一方最有名的历史名人,此人自号浠桂(浠水华桂人之意),故乡情结可见一斑。朱袗自己进士出身,官至浙江布政使(省长);两子皆为进士,长子期至官河内守簉,次子期昌官司农尚书郎。志载朱袗“墓在油河华桂山阳”。确定朱袗墓的具体位置,加以修缮保护,也是开发华桂山旅游的基础工作性之一。但是,我问了陪同人员,均不知朱袗墓的所在。

华桂山还有一个历史迷雾就是华桂营。华桂营是明末为防抗张献忠起义部队的袭扰而建立的团练性质的民间军事组织,约建于崇祯七年(1634年),其成员的身份是兵农合一,在护家保乡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此组织的存在见龚鼎孶所著《定山堂全集》卷二“华桂营序”一文,其他史料极少。但是可在开发华桂山时做一特色项目。

午饭后,团陂镇副镇长冯小军同志代表镇委、镇政府会见了我们一行,并借土桥畈村会议室与我们进行了座谈。大家都对利用华桂山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开发谈了很多建设性意见,而我则一言未发。

有人将传说当历史,将历史的真实排除在文化之外,幻想用过度的文化包装打造旅游,搞历史虚无主义,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因为无论品牌如何好,只要买了几次假货,形象就无法修复。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是基础工作,要做实。传说应该保留,历史更要尊重,这才是马克思主义以辩证法为基础的唯物史观。

其实这就是我想说的话。

(作者:石泉)